曾国藩在《道德经·破障序》中的四十惑

1857年,曾国藩46岁,父亲去世。

虽然他26岁就是秀才,十年七年升官,官位二流,但这些年来,带着别人的艳羡,却是自己私底下“咬牙吞血”的痛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表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宝宝心里苦,宝宝就是不说。

忠于皇帝,但作为汉人又手握私兵,当然是高度可疑的;

在官场,我清廉,但我的性格忠厚直言,自然处处碰壁;

军事上,慢而稳,但缺粮、缺饷、孤立,必然导致屡战屡败...

只是,只是申请回家尽孝(守制),通过紧战与领导讨价还价...

没想到,申请被批准了。

原来皇帝也有天文学常识:地球没人转。

曾国藩心里乱七八糟。像自己这样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的“五好青年”,怎么会被领导赤裸裸地无视?他苦读历史著作,从早到晚通读名人传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有什么区别?

曾国藩身体不好,身心压抑,苦不堪言,病入膏肓!

也许总会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受到上帝的保佑。“当你真的想做事后的一切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虽然突破了N次元的现代灵修大师总是用这种方式吸引众生,但在那个时候,代表宇宙出现了一条丑陋的神秘之路。除了开一些中药治疗曾国藩的身体疾病,还开了一个药方治疗他的心脏病——读书。

曾国藩从《道德经》入手。

这本书虽然小时候背过,平时也能说说玄机,但这次曾国藩放下文字考校,失去了修道炼丹,结合前半生的成败,终于在人事上悟出了。

这一年,他47岁。和孔子的四十个谜题比起来,是七年之后。但和那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人比起来,他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人员在天上飞。

从此,深谙本源的曾国藩“把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终于成就了“立德立功,立功三仙,成完人之师”的美誉。

有人说曾国藩什么都懂了,比如“弱胜强”、“持其雄而存其仁”、“居其所好,心其所好……”...

但在我看来,曾国藩在读《道德经》时,与其说是“明白”了一些道理,不如说是“打破”了所有的道理。

年轻时读过《道德经》的曾国藩当时没有看到这些道理吗?他看到了,但为了成为心中的儒家圣人,他不屑于此。

曾国藩47岁以后是不是盲目懦弱?他不敢做世界第一?太平天国首都南京是如何被征服的?他怎么能搞洋务运动呢?

他崩溃了。

他通过读《道德经》,在思想上探索儒家思想所布下的藩篱,突破中外文明的藩篱,在思想上突破忠臣奸臣的沟壑,打破内心想做忠臣好兵的欲望,所以他能够——

看自己,看世界,看众生。

……

历史上名人注释《道德经》的书有上百种,读者总以为都是围绕一个“道”字在争论。

然而,这是有失偏颇的。“道可道而非凡道”,开篇的那句话不就是“破”的意思吗?

在这本书里,我想说明《道德经》的“破”的一面,突出《道德经》的另一个内涵——

只有打破内在的壁垒,我们才能理解宇宙的规律。

亲爱的读者们,让我们一起拿起思想的手术刀,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