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汗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局部多汗症及阴汗症4.1辨证论治5多汗症属阴证、多汗出冷汗5.1病因病机5.2治疗6参考附件:1治疗阴汗症穴位2治疗阴汗症方剂3治疗阴汗症中成药4阴汗症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阴汗症1拼音y及n

2英文参考会阴出汗【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阴汗概述:1。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局部多汗;2.多汗症属于阴证,常因出汗而感冒。

4.会阴部出汗(1)为病名[2]。指的是只在外生殖器及其周围表现出出汗和潮湿[3]。《林逸圣墨汗》:“汗于阴者,指背阴处,或双腿夹于其中,行之费力,汗出犯规。”

4.1辨证论治因肝经湿热所致[2]。《张仪彤汗》:“阴汗,阴府有汗,部下湿热。龙胆泻肝汤加一两种风药,可借风能胜湿。或者当归龙回丸和二妙散都有效。阴囊湿了就用炉甘石烧,立陶宛和尚也不错。”《石兰秘藏》用清镇汤、固镇汤治疗阴汗症。二丸如冰,前阴无力,小便发黄,残尿臭臭,也是湿热之病[2]。

还有肝肾亏损,湿热的人[2]。《医策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不藏精血,每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治疗黄柏和白芍[2]。《奇效方》卷四十五:“前阴寒如冰,汗出脚软。”益补肝汤[2]。

还有肾虚阳衰引起的阴囊多汗[2]。《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瘰疬汗者,肾虚阳衰,易安神丸,小安神丸。”

5.多汗症属于阴证,多汗多汗和风寒、阴汗、阴汗是该病证候的名称[2]。多汗症属于阴证,常因出汗而受寒[2]。又称柔汉[4]。

5.1病因病机多为阳虚阴寒倍增,以致汗出肢冷,甚至体寒[4]。

《景岳全舒汗证》:“阴中汗者,寒中汗也...所谓寒不叫外寒,是由于阳气不足,所以寒生于中而阴无阳,阴无阳,所以汗随气排出。所以所有的大忌都能让人出汗,这是阳气全消,真元下降的征兆,更糟糕的是病后会像产后一样。

5.2治疗应以益气温阳为主[4]。黄芪建中汤,甚至附子[4]。或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