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大戟的药用介绍
药材原基: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的根。
动植物形态:狼毒大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为圆柱形,最长达25厘米,直径6-15毫米。茎自基部多分枝或不分枝,每分枝上部有数个分枝,高40-80厘米,直径5-9毫米,无毛或稍具柔毛。叶互生,卵圆形,卵圆形或卵形,长1-4厘米,宽3-7毫米,顶端钝圆,基部渐细或宽楔形或近截形;叶表面绿色,叶背面常呈浅绿色,干燥时呈浅灰色,幼叶尤甚;主脉明显,在叶背凸起,侧脉羽状不明显;全页边距;总苞叶(3) 5-7 (8),椭圆形至宽卵形,长1-2.5厘米,宽6-9毫米,顶端圆形,基部近截形;雨伞宽度(3)5-7(8),长度1-3cm;2片苞片,卵圆形或近圆形,长6-65,438+00毫米,宽4-8毫米,顶端圆形,基部近截形。花序单生在二歧分枝的顶部,无梗在基部;总苞杯状,直径约3毫米,高约3.5毫米,边缘4裂,裂片卵形三角形,内部密被白色柔毛;腺体4,肾形半圆,淡褐色。雄花多数,明显突出于总苞之外;雌花1朵,子房柄伸出总苞,长3-6mm;子房密被长瘤;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稍2裂。被膜呈球形,长径约5.5毫米,密被长瘤或长瘤,顶端尖锐,基部常压扁;果柄长4-6毫米;花柱持久,易脱落;成熟时,它分裂成三个分果爿。种子椭圆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2毫米,黄褐色,有光泽,无纹饰;种阜三角形,盾形,基部无柄。开花结果期为3-7月。
资源分布:云南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原野,沿山坡或草丛中。
采收与贮藏:秋季采挖,清洗,切片,晒干,磨碎。
中药化学成分:狼毒大戟根含没食子酸和2,5-二羟基苯乙酮。
(2,5-二氢苯乙酮)、3,3 '-二o-甲基没食子酸酯-4 '-β-d-木糖苷(3,3 '-o-甲基酸-4 '-β-d-木糖苷)、巨松油醇-3,4,5。
拉革酸)、A'-(18β,3a)-新四膜虫萜-22(29)-烯-3β-醇[A'-(18β,3a)-新查尔酮-22(29)-烯-3β-醇。
药性:苦;性温度;大毒药
归经:心;肺经
功效:化瘀止血;杀虫止痒
功效分类:祛湿类药物
适应症:外伤出血;创伤和肿胀;拉普拉斯算子;疥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磨,喷洒或水煎服。
禁忌症:本品有毒,不能口服。
不良反应及处理:
云南中草药:挖的时候要避免汁液污染皮肤,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症状是面部浮肿。昆明常见民间草药:狼毒大戟全草含狼毒大戟、皂苷丁酸、生物碱、大戟毒素等。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呕吐、易怒、血压下降;严重者头晕、步态不稳、痉挛。
急救方法:洗胃、镇静、输液;杏仁三钱煎水服;白蔹煎剂水服;4.甘草三钱,绿豆五钱,干姜三钱,水煎。
各种讨论:《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创伤性出血。
考证:出自《滇南本草》;滇南草药:白绿茎有效,紫茎无效。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大戟。
科和属的分类:大戟科
来源: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