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牡丹江的海林是什么样的?
海洋森林的自然条件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区。距省会哈尔滨290km,距牡丹江市区仅12km,距绥芬河港175km,距东宁港220km,距牡丹江国际机场20km。隋斌、土家铁路纵贯全境,贯穿全国六大铁路干线,可直达津、京、大等地。201、301两条国道贯穿全境,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南至图们江,是黑龙江省的途经城市。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田”。全市行政总面积88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6.7万亩,辖8个镇,1个乡,123个行政村。全市省直单位36个,林业局3个,国有农场2个。总人口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5.4%。市区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02万。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19人,占总人口的12.5%,其中朝鲜族占8%。作为黑龙江省的经济热点地区之一,海林市靠近国家一类口岸,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环境宽松,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投资者的关注。
海林地理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东麓,素有“林海雪原”之称。地理坐标为北纬44° 02 ' ~ 45° 38 ',东经128° 03 ' ~ 129° 57 '。属于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田”。全境属牡丹江水系。东接牡丹江、林口县,南接宁安,西接尚志市、五常市,北接方正县,西南角为敦化。境内南北宽,东西窄,东北西南微弯,形似卧蚕。地势西高东低。西南最高的老秃顶子海拔1687米,东北最低的木兰村海拔160米,平均海拔400-500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3.6℃,年日照2300-2600小时,无霜期85-13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1000mm。
海林历史
海林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海浪河流域生活繁衍。14我国已发现商周以来的历史遗迹和遗址。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汉满民族特色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铸就了海林人侠义刚健、豪迈个性、粗犷豪放、热情淳朴的性格。
海林县制几经变迁。1948年9月,新海县与武林县合并,组成海林县,隶属松江省。1954年6月,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废除县制,1962年6月恢复,10年6月。现辖8个镇,123个行政村,全市36个中央直属单位。
海洋森林资源
海林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林地面积89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6.6%,比全国高出近40%,活立木蓄积量6000万平方米。树种很多,有红松、水曲柳、橡树、白桦等。约有20科120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虎、鹿、熊、水貂、水獭、鹅、苍鹭等野生动物;盛产黑木耳、香菇、榛子籽、薇菜、刺芽、野果、野菜等野生食用菌100多种。有人参、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200多种中草药。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金、铁、水晶、白云石等36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水利水电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44条,水电储量50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56万千瓦,其中莲花水电站装机容量55万千瓦,国内已形成133平方公里的莲花湖。
海林交通
海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省会城市哈尔滨286公里,东距牡丹江市12公里,南距绥芬河港175公里,珲春港274公里。铁路有隋斌线、土家线、龙牧线穿越境内,公路有301国道穿越东西。距牡丹江国际机场29公里。市内通讯设施发达,光缆已将该市城乡连接起来。各种数据通信可以满足用户的国内和国际通信需求。
海林发展
海林的30年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83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全面启动,拉开了我市改革发展的序幕;随后,改革开放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在此期间,我市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65438-0988年,海林县被省委定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县。当年财政收入和工商税收突破1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过亿的县。1992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市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10日,海林正式撤县设市,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1993年,海林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尤其是1992-1995,海林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十。1995—1997随着国企改革,工业城市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显现,企业兼并破产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任务。1997,海林市获批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正是以此为契机,我们全面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以股份制、整体出售、破产兼并等形式,对全市90%的乡(镇)及以上企业进行了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从调整到发展调整的重大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从2002年海林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区到2005年,全市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2006年6月5438日至2006年2月,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赶超跨越、振兴崛起”,“以速度改变海林、以项目振兴海林、以作风成就海林”,突出招商引资、建环境工程、风清气正的形象,大力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提速领跑的强劲态势。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之初,海林经济总量只有2.74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77亿元。预计今年实现经济总量70.3亿元,财政收入7亿元,分别是1978的25.6倍和39.5倍,年均增长11.4%和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100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三次产业的发展更加协调。到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3.9: 61.5: 14.6变为22.25: 48.9: 28.8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逐步加快。
——海林知名度与日俱增,城市形象显著提升。顺应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不断扩大开放,“林海雪原”、“胡伟山城”、“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成为海林的城市名片,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城市、国家经典旅游景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经过30年的发展,主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11.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58%,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集中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老城区全面对接,城市棋盘式道路骨架全面打通,实现了桐乡公路硬化。特别是今年城市建设投资达到654.38+0.2亿元,是过去654.38+00年的总和。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城”,已经初步成长为一座具有中等城市雏形的“舒适、干净”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向建设北方生态明珠城市的目标迈进。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市科教文卫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城乡中小学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建立起以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为主,在职教育和老年教育为辅的城市教育体系。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平安海林”建设卓有成效。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2万元和6200元。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水平显著提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努力打造了海林独特的风格。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不断优化,为加快振兴崛起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特别是通过连续三年的“作风建设年”,在全市形成了空前团结、发展氛围浓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的大好局面。
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简介
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位于海林市北侧,紧靠国道301,距牡丹江市区仅12公里。地处东北亚经贸走廊和哈新绥(东)对俄经济带的中心,是全省重点。园区创建于2002年6月,2005年底通过国家审核成为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
开发区内有“十二纵四横”的道路框架,按照功能分为东、中、西三个分区。东部地区是对俄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等出口产业;中心区为商业服务、居住、行政办公及配套服务区;西区是海林国际木业城,重点发展木业。
2004年7月,海林市政府引进北京樊华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采用BOT方式建设和运营开发区,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公司化。市政府和泛华集团* * *共同成立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公司,由泛华控股。该公司代表泛华从事融资和投资工作,并进行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给予经营期10年,入区企业土地经营收入和税收地方分成作为公司收入返还。通过政企合作,建立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建设运营机制,加快了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目前已完成15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总投资4.2亿元,完成征地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建成了四纵三横的道路骨架和铁路物流专线。年内力争完成道路建设12平方公里,完成配套基础设施8平方公里。已引进企业34家,合同投资额21.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税收2-3亿多元,创汇能力6543.8+0亿美元。预计到2010,开发区将建成海林新城区,新增税收4-5亿元,城市建设、商业服务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成为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北方制造业名城,成为生态优良、经济繁荣、功能齐全、风景优美的海林新城区。2006年4月15日,省委书记钱云路到海林考察时,充分肯定了开发区的建设,称赞开发区“起步早、机制好、定位准、潜力大”,指示要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带动海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做到一年一变、三年一大变。
杨子荣烈士陵园
杨子荣烈士陵园,杨子荣的安葬之地,建于1966,占地85000平方米。它由纪念公园、植物园和碑林组成。它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7万多人,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94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和AAA级景区。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是杨子荣陵园的核心。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2003年,海林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纪念馆。新楼占地面积2760平方米,总投资10.8万元。它是一座紧靠山体的半地下建筑,与古迹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别具一格。馆内有序厅、展厅、多功能厅、4D电影院、观众休息室和贵宾室。在省内外、军内外、各有关单位的热情捐助和大力支持下,新馆于2005年8月1日正式落成,成为历史上首次建成的参与人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展览内容最权威、展览水平最高的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达到了省内同类博物馆的一流水平。
目前,訾荣陵园已成为海林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东北反匪文化的重点展示区,全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中国海林山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简介
海林市山石镇属于深山区和浅山区的交汇处,周边市县和邻省吉林省也属于深山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田之称,山货资源丰富。山石、奋斗、弥江、青岭子四个省级林场,地方林业局下属四个林场。* * *红松果林2.9万公顷,果林2.4万公顷。近年来,退耕还林新增红松果林6300亩,嫁接可新增红松果林4200亩。红松果林每年可生产5000吨松子。有蘑菇、蕨菜、猴头菇、黄花菜、黄瓜香、刺嫩芽等20多种野菜,每年都在所辖的广大山区和荒坡上自然生长。蕨菜年产量600多吨,黄花菜300吨,刺芽等其他种类野菜1000吨,蘑菇产量1500多吨。人工种植黑木耳10多万袋。800多万袋平菇。为我们建立山货交易市场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保障。
多年来,山石镇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山货经纪人队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信息联系,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近年来建立了一些山产品深加工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一直以小规模、大群体的相对原始的方式经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支队伍进入大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将为我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山货深加工基地的建设,产业化的商业模式,必将促进大市场的快速成熟。
目前,山石镇的山货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也占据了这些市场的很大份额。以木耳和蘑菇为例。据统计,北京市场上的木耳80%以上来自山石镇,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威海、大连、沈阳等地的木耳市场占有率都在40%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将为市场运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变粗放经营为精深加工,打造山货精深加工基地,实现加工增值,抢占市场先机。
山石镇交通便利,隋斌铁路从镇中心穿过,省级通乡公路全线贯通,镇址主干道采用白色水泥路面。
中国海林山货综合交易市场位于海林市山石镇桐乡路南侧,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设计50-200平方米68户,分为交易区、加工区、仓储区、综合管理区四个部分。是集山货、农副产品交易、加工、仓储、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市场。
市场将于6月份投入使用5438+01。建成后,将实行集中供暖,统一物业管理,工商、税务、卫生等对商家收取的所有费用都集中在一个收费系统中,最大限度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
黑龙江目前只有一个同样功能的市场,将成为影响全省、辐射东北三省的山货交易加工基地。
海林食用菌
海林市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历史,遍布全市各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种植大户群体。2005年初,珠海将其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培训、加大投入、完善食用菌协会、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菇农提供全方位服务等措施,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栽培的菌类发展到猴头菇、黑木耳、平菇、香菇、榆黄蘑、鸡腿菇等十余种,全市食用菌发展到654.38+0.44亿袋。2006年全市种植总量为15969.7万袋,约160万袋。2007年全市种植总量为25089万袋,约2.5亿袋。2008年,该市的种植总量估计为3.28亿袋。年均涨幅31.2%。
海林猴头菇的特点是毛短,重量大,内实外硬,口感好,无苦味,营养丰富。
近年来,我市围绕猴头菇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2005年制定了《海林猴头菇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2006年在海林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牡丹江猴头菇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
海林的猴头菇因其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2005年,猴头菇被国家标准委定为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海林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认定为“中国猴头菇之乡”,中国海林镇被命名为“猴头菇特色小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2008年,政府投资1万元,个人投资270万元,新建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租赁土地6万平方米,完成水、电、路建设,同时建设标准化菇棚30个,9月中旬可投产。预计二期工程将于2009年投资500万元,建设30个标准化菇棚和一个菌种厂;2010第三期投资15万元,建设100标准化菇棚和食用菌科普馆。同时,猴头菇有机产品认证和猴头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正在进行中。
莲花湖
莲花湖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部,是国家重点工程莲花电站建成后形成的大型人工湖,被列为黑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133平方公里,全长99.9公里,平均水深40米,景区面积1900平方公里。
莲花湖景区以森林、湖泊、岛屿、悬崖为主。景区内有三大峡谷、四大湖湾、五大片区、七个岛屿、三十多个主要景点。百里湖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群山之间。莲花湖两岸,山峦叠嶂,石壁陡峭,森林茂密。鹰嘴峰和龟石等巧妙的自然概念为该地区增添了灵性和魅力。山中湖蓝如镜,水中山的倒影晃动,波与山相映,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莲花湖四季景色各异,色彩宜人。春天,峰峦黄,满山繁花,相映成趣;夏季,山川秀美,清澈的海浪生机勃勃,是避暑疗养的绝佳去处。秋天,霜崖秋山,层林尽染,山湖清新,是旅游美食的好季节;隆冬时节,雪林银装素裹,是观赏北国风光、享受冰雪的理想胜地。
景区内植物丰富,有乔、灌、藤、草等多种野生植物。有松树、椴树、橡树、桦树、水曲柳等乔木,有人参、黄芪、五味子等野生中草药,有薇菜、蕨菜、松子等珍稀野果。在广阔的山区,有大量的动物和鸟类,如老虎,豹子,水貂,水獭,狍子,狍子等珍贵的野生动物,以及苍鹭,野鸡,斑鸠等野生鸟类。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横道河子野生动物园,现有老虎70余只,世界罕见。兽王很厉害,近在咫尺。苍鹭,省级保护鸟类,4000多只,姿态优美,在青山碧湖间优雅地飞翔。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著名作家曲波的《林雪海苑》中,胡伟山、河庙、劳道庙、锅盔山、泥头山、猴石等景色都在景区内。胡伟、夹皮沟等地至今还保留着金代江东古墓、清代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迹。景区交通通讯发达,毗邻隋斌、贾母、木图三条铁路和301国道,距牡丹江机场和牡丹江市区分别仅50公里和40公里。牡丹江至李群码头旅游专线于1998开通。环湖有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并环绕全湖,程控电话延伸至所有区域和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旅游发展软硬环境良好。胡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莲花湖制定了伟大的计划。我们真诚地邀请各界朋友和有识之士来参观和开发莲花湖。美丽温暖的莲花湖等待着你,淳朴好客的海林人民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