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的身高八尺有多高?
统治者的尺寸在不同的朝代有所不同。
历代尺寸和今天的公制换算;
古代的直尺是六寸六分五厘米弱,直尺是一周一尺,直尺是一秒一尺。
1、?商汤尺子:约32厘米(据乐书记载,明代建造的尺子32厘米等于商汤的尺子);
2、?于霞尺:约25.6厘米(商汤尺为于霞尺2寸);
3、?周代尺子:约20.48 cm(于霞尺子以2寸为周尺);
4、?汉代尺子:约23.09厘米;
5、?隋朝统治者:约29.4厘米;
6、?隋代小尺:约24.6厘米;
7、?唐代大尺度:约29.4厘米;
8、?唐代小尺:约24.6厘米。
现代:中国比例尺:等于1/3米,约33.33厘米。
扩展数据:
周朝的统治者是天下的统治者,也是历代所效法的。中国的周尺大约是八英寸。尺、寸、寻、尺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十英寸,十英寸代表英尺,十英尺代表英尺,九英寸代表黄色铃铛的长度。黄色的钟笛有九英寸长。翻一翻黄铃,就是尺八。
汉朝以后,统治者的长度越来越长。采用刘欣的“累粟为尺”说作为定论。北魏时,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是一尺。南北朝以来,天文尺和普通尺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唐代典《刘唐典》沿袭汉制,规定一粟分为十寸、十寸、一尺二寸,用于衡量性情、中医、冠。
宋初太傅庙作为度量衡的生产机构和行政机构。太傅庙颁发的尺子叫“太傅庙布帛尺”。由于布帛的征集由三司(盐铁司、杜挚司、户部)管理,故称“三司布帛统治者”。
到了宋代,“累粟为君”的统治受到了质疑。据明代朱载堉《乐法新论》记载,明代常用的尺子有三种:筑尺、裁尺、量尺。吕禄景宜说,建筑尺与大明钞票的墨边齐平,切割尺与纸边齐平。明朝的统治者类似于宋三司布帛的统治者,常用于田、帛、建筑。
弯尺也是长方形的尺,类似于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施工,当下是木工用的尺子。至于朝廷裁剪官服用的尺度,因为关系到礼制,不能随意更改,所以基本都用小尺度。大尺一尺,小尺一尺二寸(又称小米尺)。明代尺子的标准刻度是建筑尺32厘米,测量尺32.6厘米,裁缝尺34厘米。
手与手之间的长度叫搜,正字通显自明:“古之人体长八尺,臂长八尺。”所以就有了他长八尺,孤六尺,高七尺,隐七尺的说法,他在寻找“正常”和“普通”的长度,所以
粗壮的宋江身高不足155cm,身高不足五尺的武大郎更矮。比如吕布和赤兔马都是十尺高,关羽是九尺二寸,不可能用三十厘米来做尺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