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乡三月三手抄报

广西壮乡三月三手抄报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手抄报。借助手抄报,可以提高自己在收集信息、美术设计、书法、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以下是我帮你整理的广西壮族乡3月3日的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日,1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日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庄乡有个叫魏的人,在一个土豪手下当大臣。大圭虽然年轻,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非常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了他一份俸禄,他拿回老家分给百姓。他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庄乡发生旱灾,村民们恳求大圭向当地皇帝解释,他可以免缴皇粮。大圭跪下说:“壮乡百姓颗粒无收,我陪千岁去视察。”当大圭和他的司机来到庄乡时,他看到田地开裂,耳朵枯萎烧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人跪在山路上抱怨。大圭跪下,道:“千岁已见君亲,望免食。”土豪无奈,放弃了壮乡的皇粮。此后,他对大圭恨之入骨,但鉴于大圭的名声,他又找不出什么毛病来除掉他,于是就用了毒计,密谋对付大圭。

一天,他把大圭叫到身边:“大圭,你一直很能干,现在我想让你为我做件事。”大圭一听,知道这土豪不怀好意,但还是心平气和地说:“请来千岁。”半眯着眼,土豪道:“我在建亭子,缺瓦。听说皮肤结实可以防寒防暑,而且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内给我弄900块强皮当瓦片,我会重赏。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大圭轻松地回答:“请到门口去订购商品,并亲自接受它们!”!"

一个月过去了,大圭没有动。59天过去了,但是大圭仍然没有任何动静。到了最后期限,大圭召集了900名壮士,每人带着一斤糯米、一斤米酒和一斤辣椒面,来到皇城脚下,用锅煮糯米和辣椒蔬菜汤。他们一个个脱了衬衫,光着膀子坐在大门口喝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大家吃饱喝足汗流浃背的时候,土豪坐着八轿子来了。大圭急忙上前行礼,道:“货物已送到千岁处,但这些可怜的混蛋全都漏网了。它们能用吗?”土豪下了轿子,只见他黑红的皮肤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气味刺鼻。土豪用手捂住鼻子,皱起眉头。他退后一步说:“又漏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转身上了轿子回宫。

一个计划失败,两个计划就会诞生。清明节快到了,土豪又把大圭叫到身边,假装很真诚地说:“大圭,你一直很聪明,现在我有事要做了。”大圭一听,知道这土豪又有恶意了,但还是毫不畏惧地说:“请你跟皇上说清楚。”土豪眯着眼睛说:“清明节,我需要一个跟宫后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一个月之内就可以给我弄来,会有很多奖励。到期后错过大事,必受重罚。”大圭笑得很轻松:“好办,好办。”

二十天后,大圭没有任何动静。三十天后,大圭仍然没有动静。过了期限,土皇帝派军队去抓大圭。大圭带着大秤和士兵去见土豪:“陛下,比山还大的猪头有很多,但不知道宫后的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回去。”“这……”土豪无言以对。

看到大圭很聪明,土豪必须除掉他,所以他想出了一个致命的陷阱。一天,他把大圭叫到身边:“大圭,你一向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女王将坐在月球上。听说壮家的雄蛋很有营养。你可以在20天内给我弄到490个雄卵,奖励会很多。”大圭满口答应。过了期限,土豪派兵去抓大圭,他赶紧敬礼:“非常抱歉,我父亲被关禁闭了。按庄家的规矩,出门前要照顾它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把雄卵送给皇上。”士兵喊道:“世界上怎么会有人生孩子?”“男人不生孩子,公鸡怎么下蛋?”士兵们无言以对。我必须回去向皇帝报告。皇帝大怒,下令逮捕大圭。

壮族人闻讯,立即送往广西,躲在山上的枫林里。禁军士兵上山搜索,围了个水泄不通,才发现林子里有吃剩的糯米,却一个人也没有。土豪下令释放火烧山,那天正好是三月初三。帝国士兵离开后,村民们上山在一棵枫树的洞里发现了大圭的尸体,每个人都含着眼泪埋葬了他。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大哭。哭!哭!眼泪洒在了坟上,突然坟上长出了一棵绿色的小枫树和一丛青红兰草。正当人们哀恸的时候,天空突然打雷,一条五颜六色的蛇从庙里冲了出来。蛇向村民们点了点头,直奔皇宫去杀皇帝。

为了纪念大圭,村民们在墓旁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大圭堂”。因为大圭死前喜欢喝酒和吃糯米,所以他通过喝酒和吃糯米打败了皇帝。后来,他因为得不到雄卵而被杀死。于是,到了三月初三,庄乡家家户户都带着米酒、糯米、熟鸡蛋来到桂的墓前祭奠。

从那以后,为了纪念大圭,桂西的壮族人每年都要在村寨搭起大棚,一直到三月初三。因为据说死在外面的死人是不能进屋子的,所以人们要在帐篷下面放上五颜六色的糯米等祭品来祭奠大圭的亡灵,并在帐篷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的歌曲。代代相传,形成了赶三月三歌会的习俗。

壮族的三月三习俗

1,五色糯米板

家家都在节前准备五色糯米板。人们采集红兰草、黄米花、枫叶、紫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红、黄、黑、紫、白糯米。壮族人喜爱色彩鲜艳的大米,认为这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

2.抓住烟火

农历三月初三和秋收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协会自发组织了抢花炮活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一亮就赶往活动地点。赢得烟花的人被认为是来年最受女孩祝福和青睐的人。

3、绣球之恋

许歌的绣球花是女孩们在节前制作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精美,全部为丝织工艺品:十二片花瓣连成一个球体,每片花瓣代表一年中的某个月份,绣有该月的花朵。球用丝带连接,坠丝穗和装饰珠,象征纯洁的爱情。

4.扛一根杆子

玩钢管舞是一项传统的自娱活动。每一个庄家人都是大厅里的演员。女子动作轻盈优美,男子动作有力有力。自娱自乐的“戏堂”寄托了壮族人民对丰收的渴望。

三月三传统食物

艾巴巴

清明节前后,艾草生长茂盛,是最嫩的季节。因为农历初三临近清明节,艾草糕就成了三月三必吃的食物。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香。那一天,艾草饼传遍了柳州的大街小巷,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喜爱。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是壮族地区的传统小吃。因糯米有黑、红、黄、白、紫五色而得名,又称“黑米”。五色糯米饭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制作。壮族非常喜爱五色糯米,视其为吉祥、丰收的象征。

煮熟的糯米捣成糊状

汽巴的制作工艺精细。蒸好的糯米后,用力拍打,直到糯米完全融化成棉球状,然后取出糯米糊做成圆球状,放入蒸笼中蒸熟。年糕里多放点馅料,比如豆沙、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富有弹性,洁白晶莹,美不胜收。如果出笼时是蒸着吃的,再裹上一些白糖或熟豆粉,色泽鲜美,口感滑甜。

梧州酿鸡

说到梧州美食,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纸皮鸡,这已经是省内和港口的名吃了。纸包鸡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两大事件上。一个是在街上听说陈把纸包鸡空运到了广州,吃的时候还是热的;另一个是关于198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烹饪大赛的陈北水师傅,展示了烹饪纸包鸡的风采。据说他的技艺和香味让在场的领导惊叹不已。

特色:梧州纸包鸡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吃起来甜甜的,滑滑的,甜甜的,软软的,吃后在牙齿和脸颊上留香。

梧州黑米

在广西梧州,吃黑米是“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很多人会选择去市场买枫叶,在家煮黑米。3月3日,街头黑米飘香。黑米的味道分为咸味和甜味。有人说,乌黑发亮的黑米有祛邪强身、强身健体、暖胃的作用,吃起来也挺好吃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3月3日稿件2核心提示

节日食品必不可少。广西人的“三月三”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有特色美食勾起人们的味蕾。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宁老字号庄佳食品店,收集了广西各地的一些“三月三”美食。让我们来品尝一下广西舌尖上的“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

说起“三月三”,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食物就是五色糯米。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食品,因其颜色多样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很好奇五色糯米是怎么做出来的。近日,记者来到南宁水街一家粽子老店。店主张美芬是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专家”。她店里卖的五色糯米饭,多年来特别受食客喜爱,经常供不应求。每年三月三,店里都很忙。

五色糯米看起来简单,但过程有些复杂。据张美芬介绍,制作五色糯米的原料有红蓝草、枫叶、紫蓝草、黄米花、糯米。因为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有益。

五色中的“红”来自红蓝草。先将红蓝草用开水焯一下,然后将糯米泡在里面,蒸出来的红糯米味道香甜;“黑”来自枫叶,先将枫叶破碎、水煮或用开水浸泡,再用糯米浸泡5小时以上。“紫”来自紫蓝色的草。一把紫蓝色的草可以煮10~15分钟把水染成紫色,然后把糯米放进去泡5个小时左右。“黄”来源于黄米花,经水煮或浸色,再浸糯米而成。黄米花是中草药,上火可以吃。

●艾叶

每到“三月三”,人们买五色糯米饭时,会发现艾草糕也很受欢迎。艾蒿粑粑又名艾蒿粑粑,是汉族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和寒食节食用。随着农历三月初三接近清明节,艾叶巴赞已成为农历三月初三必吃的食物。

清明节前后,艾草生长茂盛,是最嫩的季节。艾草饼是将洗净的艾叶放入水中煮沸,磨碎,加入糯米粉,揉成面团,加入芝麻、花生等馅料,包裹成饼。艾草饼散发出艾叶的香味。

●发糕

发糕是老南宁“三月三”的特色食品。据市民陈小姐回忆,小时候会缠着妈妈蒸蛋糕给她吃。

发糕有三种颜色:焦黄色、泥黄色、雪白色。焦黄发糕是最传统最正宗的做法,后两者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顾客口味的分化而演变出来的新品种。3月3日,许多南宁人会准备一些蛋糕来祭祖。发糕口感绵软香甜,老少皆宜。

广西壮族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1,情歌

三月三歌会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歌会,方圆几十英里内的年轻男女都会聚集在歌会上。这个年轻人在歌手的指导下和他喜欢的女孩对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观光歌”,观察寻找对手,遇到意中人就唱会邀之歌。如果女方感兴趣,她会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询问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词都是即兴的,脱口而出的。如果姑娘认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艺都得到了满足,她会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把怀里的绣球送给对的人,“他”会用手帕、毛巾等物品还回去,然后歌声会更甜,于是她会点秦晋的好。

在二重唱之前,刘三姐的偶像被所有人抬了一周。人们在三月三歌会上为她祈祷给她唱歌的天赋,为大家祝福。人们已经崇拜完了仙女刘三姐,他们争先恐后地打开嗓门,相互歌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在这场歌会中度过了不眠之夜。

2、绣球之恋

许歌的绣球花是女孩们在节前制作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精美,全部为丝织工艺品:十二片花瓣连成一个球体,每片花瓣代表一年中的某个月份,绣有该月的花朵。有些绣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边形。绣球花里填满了豆黍或棉籽。球用丝带连接,坠丝穗和装饰珠,象征纯洁的爱情。

传说中,一个贫苦家庭的儿子阿迪爱上了靖西县旧州古镇的邻村女孩阿秀。阿秀在赶集时被镇上的一个恶少吸引住了。他想和阿秀结婚,而阿秀威胁要杀死他。流氓们贿赂了政府,判了阿迪死刑,把他关在地牢里,等着秋天来问罪。哭瞎后,阿秀开始为阿迪缝制绣球花。针扎破了他的手,血流到绣球花上。9981天后,绣球完成了。

阿秀用卖掉珠宝的钱和家里的积蓄买通了狱卒,并见到了饱受折磨的瘦骨嶙峋的阿迪。阿秀从他身上拿出绣球花,戴在阿迪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一瞬间,阿秀、阿迪和他的家人消失了,当他们醒来时,他们正躺在一座美丽富饶的山脚下,远离魔鬼。后来,阿秀和阿迪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花的由来。

3.包装五色糯米板

节日前,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五颜六色的糯米板和鸡蛋。人们采集红兰草、黄米花、枫叶、紫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红、黄、黑、紫、白糯米。相传这种食物是赢得仙女们的欣赏后流传下来的;有人说,这是对宋仙女刘三姐的祭祀。吃了这种饭,人就旺了,健康了。鸡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来交流和传递感情的物件。

壮族人喜爱色彩鲜艳的大米,认为这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还有人在社交日、中秋节甚至过年的时候煮五色糯米饭。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也要煮五色饭分发给邻居。壮族人也喜爱枫叶,认为枫叶可以“驱邪”,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平安。所以在农历三月初三煮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插上一片精心挑选的枫叶。即使是煮五色饭的染料残渣,也要撒在屋外的墙脚,以便驱邪保平安。

4.抓住烟火

农历三月初三和秋收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协会自发组织了抢花炮活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一亮就赶往活动地点。赢得烟花的人被认为是来年最受女孩祝福和青睐的人。

每队有8人参加抢花炮。球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冲刺等方式冲入对方的电池。,并把烟花放入乐谱。规则与西式橄榄球相似,故称“东方橄榄球”。传统的“烟花”是一个铁环,直径约5厘米,用红布或红绸包裹。比赛场地一般设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数和队伍不限。每枪必抢,第三枪结束。

5.扛一根杆子

玩钢管舞是一项传统的自娱活动。每一个庄家人都是大厅里的演员。女子动作轻盈优美,男子动作有力有力。自娱自乐的“戏堂”寄托了壮族人民对丰收的渴望。

扁担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转、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为偶数。表演者手握扁担,围着板凳或翻米槽,有节奏地敲打板凳,有时还互相击打扁担。扁担可在手中自由使用,或敲正面、背面或侧面,声音清脆或沉重,声音不一,形成节奏明快、跌宕起伏的节奏。当杆子不停地互相撞击时,表演者就不停地在花丛中旋转,更加耀眼。娴熟的动作可以在扁担的声音中轻松完成。

6.演奏铜鼓

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敲铜鼓的习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的壮族每年三月初三、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的瑶族过节。南丹的瑶族举行丧葬祭祀,南丹鲍忠的苗族在过春节或逢年过节时敲锣打鼓进行庆祝或哀悼。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被用作传达战争信号、陪葬祖先和驱邪的工具。壮族人民有在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重大节日时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壮族地区流传的铜鼓,一般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下,由四个小伙子敲着,作为伴奏。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皮鼓,是一个老鼓手双手拿着棍子敲的。他是这个舞蹈的主要演员。他一边打鼓一边跳舞,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转身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变快,舞步灵活敏捷。另外两个男生,一个左肩扛着竹筒,右手拿着竹签,敲着竹筒手舞足蹈,另一个戴着雨帽,为鼓手扇风手舞足蹈。他们三人相互共舞,与自然相协调。场面热烈,气氛欢腾。

7.摸鸡蛋

鸡蛋是把煮熟的鸡蛋染成各种颜色来传达感情的东西。小伙子拿着歌圩里的一个鸡蛋去摸姑娘手里的鸡蛋;如果女生不愿意,拿着鸡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让男孩摸。鸡蛋裂开后,他们吃鸡蛋,鸡蛋播下了爱的种子。现在摸蛋有“摸,摸好运”的意思。

说区别

广西各地的“三月三”活动各有特色。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韩德明说,广西的“三月三”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武鸣会在当地举行一个特殊的民俗仪式,如果想感受壮族“三月三”这种特殊的仪式和庆祝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柳州的宋羽枫博览会历史悠久。从唐朝开始,每到节假日,民谣歌手们就自发地在玉峰山下、小龙潭边、人民广场一起唱民谣,吸引了大批围观群众加入进来。现场欢腾热闹,许多古老的民歌因为歌会的存在而得以保存和传承。

三江侗族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三月三”一到,各村就开始组织燃放烟花。烟花是用红布(或红丝)包裹的小铁环,放在铁炮顶端,然后点燃,燃放。烟花落地,预定人员奋力争取,烟花送到指定地点。抢到烟花的人就相当于抢到了“头奖”,象征着吉利的幸福。获胜者还可以获得猪、羊、红蛋、酒、镜屏等奖励。烟花分为二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四炮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性,队伍往往以一家一族一村为单位组成。也可以跨村自由组队。

靖西、德保、那坡的“三月三”以祭祀为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陆说,在3月3日,这些地方的人们会早早起床,带着祭祀用品去祭扫祖坟。中午,他们会选择在某个祖坟前吃晚饭。“这种聚餐方式很和谐,能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家庭感。”鲁对说:在饮食方面,当地的糯米有四色五色,有的村落还有每碗糯米放一个煎蛋的习俗。

讲究

祭祀和对唱是“三月三”的主要活动

广西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黄桂秋认为,无论全国各地的节日形式如何,“三月三”的传统活动主要分为两类,即祭祀和唱二人转。在壮族的祭祀活动中,祭祀桌上必有五色糯米。

“三月三”节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挑选优质糯米,浸泡在不同草药的汁液中,染色,蒸熟,就是五色糯米。五色糯米不仅象征丰收、幸福和吉祥,还代表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五个方向。用来祭拜祖先,祈求家庭平安,一年五谷丰登。另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是人体最冷的时候,五色糯米有驱寒辟邪的功效。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适当吃一些五色糯米,都有利于驱除体内的寒气。

韩德明说,每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公祭祖先活动,也就是很多家庭一起祭祀同一个祖先。因为祭祀祖先比较重要,所以几乎每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被要求回家参加。

一般来说,公祭祖先可以分为重推土、烧香、祭祖庙等几个仪式步骤。在给祠堂祭祀时,一些村长会宣读家谱和家规。韩德明说,过去这些家谱和家规大多强调伦理孝道,但现在随着观念和文化的进步,这些家谱和家规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在悼念祖先的同时,也对教育后代、加强邻里和民族团结、传承民俗文化,特别是对规范后代的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