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药治疗猪瘟?
1病因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和瘟病毒属。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不仅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熏烤肉类中存活。但不耐热,只有部分菌株能耐受56℃的温度。pH & lt3.o或pH > 11。o可以灭活;对乙醚、氯仿和β-丙烯内酯敏感;可用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非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南美洲、非洲和一些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和野猪是猪瘟病毒的唯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都是易感的。全年都可能发生。起初有一只或几只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1 ~ 3周后达到高峰,发病率为80% ~ 100%。治疗无效,死亡率极高。它是流行的或地方性的。
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结膜、伤口、精索感染、胎盘垂直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染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者通过农场访客、兽医和猪的交易进行主动交流;通过受污染的钢笔、器具、车辆、衣服、设备和采血针间接传播;用未煮过的泔水喂猪也会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痊愈后带病毒的猪和潜伏期带病毒的猪。病猪和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先天性感染仔猪,持续毒血症,排毒几个月;携带病毒的猪细胞疫苗和自然减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临床症状
胎儿期接触猪瘟病毒的猪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通常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的潜伏期为7 ~ 10天,一般为感染后5 ~ 10天,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感染。
急性型:高热(41 ~ 42℃)。食欲不振,偶尔呕吐。困倦,拥挤。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双眼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和粘膜广泛充血出血。皮肤发绀,特别是在四肢(耳朵、尾巴、四肢和鼻子和嘴)。一是短期便秘,排球样粪块,带粘液(脓或假膜碎片);腹泻后排出灰黄色稀薄的粪便。多数在感染后5 ~ 15天内死亡,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慢性型:体温忽高忽低,呈松弛热型。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以腹泻为主。皮疹、结痂、耳朵、尾巴和四肢坏死。病程长,持续1个月以上,死亡率低,但难以完全康复。不死的猪往往会变成僵硬的猪。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经常发生猪瘟的地区。
轻度型:多年来,在部分地区分布着一种所谓的“无名高热”,现已证明多为猪瘟。由于其潜伏期长,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死亡率一般小于50%,抗菌药物无效,故称“轻度”猪瘟。病猪表现为一过性发热(一般40 ~ 465,438±0℃,少数在465,438±0℃以上),无明显症状。母猪长期感染,受胎率低,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畸形胎;出生的小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
急性型: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全身出血和淤血,特别是皮肤、淋巴结、喉、膀胱、肾和回盲部(耳根、颈部、下胸腹、四肢内侧)。脾脏不肿大,表面有暗紫色边缘略突出的出血性梗死灶,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但一般不常见,仅50% ~ 70%病例有梗死灶。常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混合贫血改变,呈红白大理石状,多见于颌下、颈部、腹部淋巴结。
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主,一般在回盲口、盲肠、结肠粘膜上形成同心钮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颜色深褐色,中央凹陷。通常没有出血或炎性病变。全身淋巴萎缩。胸腺萎缩和骨疣在仔猪中很常见。
5诊断
5.1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终诊断还需进一步的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方法是过氧化物酶联中和试验(NPLA)、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没有替代的诊断方法。
病原鉴定:将病猪的器官、组织冷冻后,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或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免疫荧光或过氧化物酶法检测病毒。经单克隆抗体确诊。
血清学试验:过氧化物酶中和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用于鉴定病原体,应采集活的患病动物的扁桃体(最合适的样品)、(咽、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远端回肠和血液(EDTA抗凝)。上述样品应在冷藏条件下(但不能冷冻)尽快送至实验室。
血清学检测应采集疑似痊愈动物、母猪所产仔猪和监测猪的血清样本。
5.3鉴别诊断
应与非洲猪瘟(临床上难以区分,需取样送检)、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沙门氏菌病、猪丹毒、急性巴氏杆菌病、其他病毒性脑脊髓炎、链球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香豆素中毒等疾病相鉴别。
6预防和控制
这种疾病无法治愈。受感染的猪必须被扑杀,动物尸体必须销毁。在猪瘟流行的地区,使用猪瘟弱毒疫苗可以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但不能有效消灭猪瘟。在无猪瘟发生或开展猪瘟根除计划的地区,可以使用猪瘟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