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有哪些表现?
经常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药物有四种:①解热镇痛药:其中以吡唑啉酮和水杨酸最常见;如阿司匹林、索马托芬、安乃近等。:②磺胺类药物:多为复方磺胺甲恶唑所致;③抗生素:青霉素引起最多,尤其是氨苄青霉素;④镇静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血清制品等也很常见,中药引起的药物过敏近年来也逐渐引起重视。
1.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的严重反应,最常见于青霉素注射后,有时在做青霉素皮试时出现。必须积极抢救。
2.荨麻疹型药疹常由青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类、疫苗、酶、胰岛素等药物引起。
3.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镇痛药、四环素、青霉素、奎宁等引起。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紫红色斑疹,边缘清晰,上面有小水泡。
4.麻疹样和猩红热样药疹。这类药疹常由磺胺类、链霉素、苯巴比妥、青霉素、解热镇痛药、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灰黄霉素等引起。皮疹的特点是散在或密集的红色斑丘疹,或针头至米粒大小的斑丘疹,特别是四肢。
5.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这类药疹主要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表现为在水肿性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小而浅表的非滤泡无菌性脓疱,皮损常发生在服药后1~2周内。
6.多形性红斑药疹。皮疹为大小不等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有水疱,边缘有紫色条带,形成特征性靶或虹膜样病变。这种类型的严重病例是严重的渗出性多形红斑。皮肤损伤的进一步恶化也会发展成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常由解热镇痛药、磺胺类、青霉素和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引起。皮疹从头部和面部开始,从上到下迅速扩散到全身。最初的皮疹为暗红色斑疹,随后融合成片,形成大小不一的松散大疱和表皮松解,粘膜也可大面积脱落。皮疹疼痛,伴有高热和内脏损害及全身中毒症状。
8.药物过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药物反应,以急性和广泛的皮肤损害为特征,伴有发热、淋巴结病、多器官受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非典型淋巴细胞等血液学异常。
初期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病变,部分患者可进展为红皮病,伴有面部肿胀,后期皮肤干燥有鳞屑,瘙痒剧烈。常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cm),肝损伤是最常见的内脏损伤。
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癫痫药,其次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
1)抗惊厥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等。
2)抗生素:磺胺类、氨苯砜、米诺环素、万古霉素等。
3)其他:别嘌醇、美西律、特比奈。阿尔弗雷德、阿巴卡韦、磷酸可待因、解热镇痛药等。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
1.治疗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注射1:1000肾上腺素,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和氢化可的松。必要时也可将地塞米松加入人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或快速滴注。使用升压剂、吸氧等。
2.停止使用可疑药物,避免使用结构相似的药物。
3.系统治疗:
(1)加速药物排泄:主要包括多喝水和静脉输液,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尤其是对水肿患儿。
(2)轻度药疹:可口服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必要时可每日少量短期口服泼尼松1mg/kg。
(3)重症药疹:早期应给予激素静脉滴注治疗,如氢化可的松6 ~ 10mg/(kg·d)或地塞米松0.3 ~ 0.5mg/(kg·d)。皮损好转后,改为口服泼尼松,逐渐减量,一般为7~10天。应适当给予氯化钾、高渗葡萄糖溶液和高能饮食。吃不下的可以静脉输液,但要注意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应停止使用血浆和氨基酸以支持治疗。
(4)危重患者应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给予甲泼尼龙10 ~ 20mg/(kg·d)3 ~ 5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d)]2 ~ 3天,但休克治疗仍无效。
4.外用药物治疗和护理
(1)无明显渗出的伤口: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含薄荷的洗剂可止痒。
(2)对危重病人:保证摄入,温浴,湿敷,清洁创面,使用消毒尿布,变换各种体位,床边隔离。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参考资料:诸福棠应用儿科,过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