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怎么来的?体检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两个比较严重的?

从中医角度来看,肠息肉是痰湿的产物,基本上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与肝脾有关。肝主疏泄,肝功能异常,易攻脾,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在肠黏膜内聚集就形成了息肉。比如门诊经常会遇到脾虚湿热、脾胃虚寒、肝郁脾虚的肠息肉患者。

中医根据肠息肉发病机理的不同,在调治肠息肉时不区分类型,而是根据症状确定治疗原则,往往以疏肝健脾化痰为主。在“健脾消结汤”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配伍,同时调节和恢复脏腑功能,消除息肉病灶,兼顾“固本”和“治标”,对肠息肉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肠息肉是从肠黏膜表面突入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形态、大小、数量不一。病理前统称为息肉,病理后分为赘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非赘生性息肉(炎性、增生性和错构瘤性息肉)。

其中,非赘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需要尽早治疗,定期观察或内镜切除。对于腺瘤性息肉,一旦发现应立即切除,然后定期随访。

肠息肉的病因暂时不明确,不同类型的病因存在差异,更多与遗传、基因突变、炎症刺激、年龄增长、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

1,长期炎症刺激

一些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大便粗渣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异物刺激等。,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或引起肠粘膜损伤等。,最终形成肠息肉。

2.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成员有腺瘤性息肉,或者有大肠癌等肿瘤病史,肠息肉的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

3.其他人

长期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病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风险也会增加。

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肠息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息肉持续生长时,会出现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贫血等症状。如果息肉很大,可能会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和腹泻。

如果乙状结肠、直肠息肉出现溃烂、出血,多为间歇性出血,血液常附着在粪便表面,变成暗红色或鲜红色。应与痔疮、肛裂血便相区别。如果息肉靠近肛门,有时会从肛门突出来。

肠息肉如何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检查有大便隐血试验、肛门指检、肠镜、钡灌肠等。内镜治疗是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果没有禁忌症,首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可以有效阻断其癌变。

但要注意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肠息肉切除后。要注意观察。如果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