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是怎么回事?
证书的名称。由于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引起的水谷呕吐。见“证脉治吐论”。其症状为恶寒、恶热、食欲不振、遇冷呕吐、四肢冰冷、大小便、口中口渴、口唇少热、进食持续、无口臭、脉搏慢。如果真阳不足,要用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以中药汤剂、四逆汤为主。见寒吐篇。
胃火呕吐
证书的名称。饮食厚致呕吐,怒而焦虑,酿热化火。见“证脉治吐论”。症状包括进食后立即呕吐,酸味或苦味,心烦发热,夜间睡眠不安,口干,便秘。加味卫青汤合枳连魏萍散、枳连陈二汤、枳连正气散治疗恶心呕吐。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不和,胃气上冲,引起的一种以食物、痰液、唾液从胃中上升,从口中出来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呕吐有两种解释:一是有声音的东西表示呕吐,二是没有声音的东西表示呕吐,三是没有声音的东西表示干呕;另一方面,认为吐以声知,吐以吐,声无则吐,声无则吐,声有则吐。呕吐和呕吐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很难完全分开,所以不需要细分,所以近段时间常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中医疗效不错。
《内经》对呕吐的病因有详细论述。如《苏文居痛论篇》说:“寒在胃中,逆风而上,故痛而呕。”《苏文刘郑源纪大论篇》中说:“火是压抑的,...选择营养不良和呕吐。”《苏文至真大论篇》云:“燥淫盛行,...人有病喜呕吐,呕吐苦”;“爵田,风阴胜,...食之则吐”;“久病后呕吐,胃气不足就不满足了。”脾阳虚弱,水谷不能分解,使寒浊内生,气逆而吐;或发热伤阴,或呕吐久治不愈,使胃阴不足,胃失养气,不能滋润,以致呕吐。比如所谓的“辨证论治补呕”说:“阴虚则呕,不仅胃有病,所谓无阴则呕。”、
此外,由于饮食的伤害,脾胃运化异常,所以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是化为痰浊,停止在胃中积聚。当饮酒之邪随胃气上行时,往往会发生呕吐。正如《脉诊呕吐证》所说:“痰饮呕吐的原因是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痰饮停止,积于胃中。热的时候会发炎呕吐,冷的时候会堵塞呕吐。”
引起呕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相互影响,也是杂七杂八的。比如外感邪气会损伤脾脏,气滞会导致食积,脾虚会导致饮酒。呕吐的病机不外乎虚实。其实,外感、饮食、痰浊、气滞等邪气侵袭胃,导致胃不和郁,胃气升降。虚是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引起的。,使胃失温、失养、失濡,胃失和降,胃气升降。一般来说,初病多实,久则脾胃受损,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虚弱,再受饮食之伤,或痰生津饮,导致虚实相生,形成虚实相生的复杂病机。但无论是邪气攻胃,还是脾胃虚弱,呕吐的基本病机都是胃失平衡而降,胃气上行。《方继生·呕吐》云:“脾胃未损,则无呕吐。”《温病辨证·中焦篇》也说:“胃阳不痛不吐。”呕吐位于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呕吐的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常有恶心的迹象。呕吐要么是听得见的,没有东西吐出来,要么是无声的,要么伴有声音。或者吃完就吐,或者很久才回来;或呕吐无力,或呕吐如沫;或吐新人们的食物,或吐不消化的隔夜食物,或吐口水,或吐黄绿色的苦水;吐槽的东西很多。常诱发呕吐,如饮食不当、情绪受挫、冷暖不当、气味难闻等,均可诱发呕吐或加重呕吐。本病常伴有恶心、厌食、胸闷不适、吞酸嘈杂。呕吐往往是偶然发生的,也有反复发生的。
诊断
1.具有胃中食物、痰、水等物从胃中升起,从口中出来的临床特征。也有人干呕,一无所有。
2.常伴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厌食、泛酸、肠胃嘈杂。
3.起病缓慢或急,常以恶心、呕吐为首发,多由饮食、情绪、冷热不适、臭味等因素诱发。,也有因误服化学药物、误食毒药引起的。
4.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和呕吐物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内脏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恶心和呕吐是同一个胃的病理变化,同一个胃的失去平衡和下降,胃气向上运动,伴有呕吐,所以恶心也可以属于呕吐的范畴,但恶心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所以呕吐应与恶心相区别。抗胃病的机理是胃的下口紊乱,幽门得不到释放,多为脾胃虚寒所致。症状表现为胃中停食,久回,暮吐,暮吐,谷滞,食后或吐前胃胀,吐后松弛,吐与食相隔较远,吐量较大。呕吐的病机是胃失去平衡而下降,胃气上升。症状的特点是呕吐和进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呕吐物大多是当天的食物,呕吐量差异很大。饭后或呕吐前胃腔不一定是满的。
2.呛膈虽有呕吐症状,但位于食管和贲门,发病机制为食管和贲门狭窄,贲门不满足。症状表现为吞咽时梗塞不畅,开始不呕吐,后期拒绝时呕吐,原因是进食或食人。呕吐与进食时间密切相关。因为食道停止进食,不影响肠胃,所以呕吐量少,常伴有胸膈。呕吐位于胃,病机为胃不和降,胃气上行。症状表现为进食顺畅,吃人胃,呕吐与进食无明确时间关系,呕吐量差异较大,可伴有上腹痛。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景岳全书·吐》曾说:“吐为辨虚实之要。真实中有恶,越恶越多;虚而不邪,都是因为胃气不足。所谓邪气,或伤寒受寒,或食积受损,或胃火上冲,或肝气逆逆,或痰浊积于胸,或散于表,少阳与阳明之间,皆有呕吐之证,为呕吐之实邪。所谓虚,或者说它没有内伤,没有外感,但是经常呕吐,说明没有邪,胃就会虚。当涉及到轻微感冒,轻微疲劳,很少不规律的饮食,或轻微不利的肝气,这是呕吐,胃总是不足。一切呕吐都是以胃气为基础的。”经验性呕吐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引起。起病急,常突发。病程短,呕吐量大。呕吐如吐,呕吐物酸臭,或伴有表证,脉强。虚证呕吐多因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慢,或病后,病程长,呕吐物少,呕吐无力,呕吐物少酸少臭,常伴有神疲乏力、脉弱等虚弱证候。
2.鉴别呕吐物往往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脏腑、寒热虚实,所以临床时要仔细询问,自己观察呕吐物。如果呕吐物又酸又臭,多半是积食发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胃热;吐酸水绿水,多因肝气侵胃;吐浊涎沫,多为化痰止胃;吐清水多因胃寒虚寒或虫积;呕吐仅有少量黏沫,多为胃阴不足所致。
3.有必要区分吐与不吐。不是所有呕吐患者都应该停止呕吐。应区分不同情况,正确对待。一般来说,呕吐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不良反应止呕剂消除病因,同时和胃止呕,收邪止呕。但如果是人体排除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如消化不良、痰饮、胃脘脓肿等引起的呕吐,此时不宜停止呕吐,应先排除有害物质,再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误食毒药引起呕吐,就要按中毒处理。这种呕吐要排毒,让恶有出路。邪若解毒,吐则止,止则邪犹存,对身体有害。如果是用药不当引起的毒性反应,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很严重,否则没有必要停止呕吐。
4.一般不宜用下法来区分可吐之症和禁吐之症。呕吐可以消除痈和脓等有害物质。遇到这种呕吐,可能是呕吐,但不宜用下法;同时显恶的人,如果下了,恶就掉池子里了,不宜下;脾胃虚寒,伤脾胃者不适宜;如果胃里没有有形的邪物,就不宜下降,否则只会伤胃。所以仲景有“欲呕者勿降”的警示。如果真的属于胃肠道实热、便秘、腑塞,浊气上冲,气上吐逆,可以用泻下法清大便,破逆,以降浊气止呕。如《金匮要略·吐降邪脉辨证论治》中说:“腹满,视其前后,可知哪个部位不利,利之必愈。”“那些吃了之后呕吐的,以大黄甘草汤为主。”可见呕吐原则上是禁止的,但辨证灵活,要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根据呕吐、胃不和、胃气上亢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是和胃降逆止呕。但应根据虚实辨证施治,实邪重在祛邪,分别应用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祛邪止呕;虚重在扶正,分别应用益气、温阳、养阴之法,辅以减少不良反应、止呕的药物,以复胃止呕;既看到现实又看到现实的人,会受到攻击和补充。
辨证论治
“示范”
外邪攻胃,
症状:呕吐食物,呕吐强烈,起病突然,起病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闷,无食欲,舌苔白,脉缓。
治疗: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处方:藿香正气散。
处方中广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能祛邪解表;厚朴、大腹皮理气消痞;白术、茯苓和甘草。陈皮、半夏、和胃能降逆,* * *具有祛邪解表、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若风邪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祛风散寒;如果看到胸闷,腹胀,腐烂。食积,可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消食;若身痛腰痛、头重身倦、苔厚腻为外湿,可加羌活、独活、苍术祛湿健脾;如果暑邪袭胃,身体燥热多汗,可以加一种新的香饮,以消暑祛湿;如果觉得腥臭,吐得厉害,可以吞服郁舒丹,防止腥臭,止呕。若风热袭胃,可用银翘散除头痛体热,加陈皮、竹茹疏风清热,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
症状:吐酸,腹胀,拒按,嗳气,厌食,食差,吐快,大便或粘便,恶臭,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药方:保和丸。
处方中神曲、山楂、萝卜助消化消积,陈皮、半夏、茯苓、胃可减少不良反应,连翘清热。还可以加入米芽、麦芽、鸡内金等。促进消化和健胃;若积滞转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清腑清热,使浊气下降,呕吐自行停止;若食后立即呕吐,口臭口渴,胃热上冲,可用助乳汤清胃降逆;如果误食不洁酸味食物,但看到腹痛饱胀,想呕吐,可以顺势而为,用压舌板探吐祛邪。
饮痰
症状: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闷、无食欲、头晕心悸,或呕吐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和胃降逆。
处方:小半夏汤合桂苓疏肝汤。
方中用生姜、半夏、和胃减少不良反应,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脾。可加入吴茱萸、陈皮,温脾燥湿。气滞腹痛,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痞;若脾气困,可加砂仁、豆蔻、苍术,开胃健脾。如果痰浊蒙蔽杨庆,使你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熄风;若痰转热,口中烦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若上腹部饱胀,胃中有振音,可暂加甘遂细粉0.5g,装入胶囊,早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连服2-3天。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频繁嗳气,胸胁胀满,不适。因情志不顺,每次呕吐吞酸加重,舌边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处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处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解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橘皮、旋覆花、竹茹、烤枇杷叶等。可添加增强和胃降逆的功效;若气郁化火,人心烦咽干,口苦酸,可配伍左金丸清热止呕;若腑气皆阻,可引起便秘,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引起胁肋刺痛,可加入丹参、郁金、当归、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
虚证
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乏力,即易呕吐、进食断断续续、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茯苓、白术和甘草、砂仁和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减少不良反应。可加入丁香、吴茱萸,和胃降逆;若脾虚肢冷,可加干姜、附子,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气不足,心胀硬,丝干,可用傅玄代赭汤降逆止呕;如果中气不足,气弱,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若病久达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四肢寒汗,附子理中汤可加肉桂、吴茱萸,同温补脾肾。
胃阴不足
症状:反复呕吐,但呕吐不多,或仅吐唾液,有时干呕,口干咽燥,胃嘈杂,饥而不食,舌质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药方:脉门冬汤。
处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养胃阴,半夏降不良反应止呕,大枣健脾生津。如果阴虚很重,五人心烦热,可加石斛、花粉、知母滋阴清热;如果呕吐严重,可加入橘皮、竹茹、枇杷叶,减少不良反应,止呕;如果是阴虚便秘,可加入火麻仁、瓜蒌、白蜜润肠通便。
预后
一般来说,经验性呕吐病程短,病情轻,容易治愈;如果虚证和虚证一起看,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很难治疗。如果治疗不当,就会由轻转重,久病呕吐,脾胃下降,化生之源不足,容易导致证候变化。所以呕吐要及时诊断治疗,防止后天基础受损。
预防和调整
避免风、寒、暑、湿或污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忌食污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寒、辣、香的结晶体。呕吐严重的人应该卧床休息。
标签
呕吐的原因有外邪、饮食、情志、脏腑虚弱。呕吐的位置在胃里。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种。实为邪气侵胃,虚为脾胃虚弱,虚实皆常见。基本病机是胃不和则衰,胃气上冲。临床上应与恶心、膈呛相区别。辨证要点是辨虚实,辨吐。其治疗原则是和胃、降逆止呕。但应根据虚实辨证施治,实者重在祛邪,解表、消食、化痰、理气等结晶分别应用;虚则重在扶正,分别用益气、温阳、养阴之法,均辅以和胃降逆之精。
反酸
反酸是指胃中酸泛滥的症状,也称为泛酸。如果马上咽下去,叫吞酸,如果马上吐出来,叫反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以胃痛、饱胀而见。《苏文止痉达伦片》云:“一切吐酸、注多、下压,皆属热。”认为本病多为热。《证治·追忆·吞酸》天:“一般积滞于中焦,久滞成热,原是自火化,故制酸者,酸之热也;如果是冷客肠胃发作,会瞬间变酸,没有郁热。若遇冷融化,便是酸的。”说明吐酸不仅是热的,也是冷的,而且和胃有关。《寿世宝源吞酸》云:“酸者味如肝木,金则火成。木不可平,肝木自给,所以酸。”也说明吐酸与肝木有关。此证分寒热,多为热,是肝郁化为热胃不和所致;因寒,多因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所致。但基本病机是肝气犯胃。
热证
症状:吞酸、恶臭、胃胀、两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和胃降逆。
处方:左金丸加味。
可加入黄芩、栀子清肝,加入乌贼骨、瓦楞子控制胃酸。
寒冷综合症
症状:吞酸、嗳气酸胀、胸闷流涎、饮食燥热、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
治疗:温中散寒,降低制酸不良反应。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吴茱萸。
可加入苍术、藿香,祛湿健脾。
[附]吵
嘈杂是指胃里的空虚,似饥而不饥,似辣而不辣,似痛而不痛,难以形容,断断续续。可单独出现,并常伴有胃痛和胃酸呕吐。此证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嘈杂》中,其中说:“嘈杂,痰为火所生,宜先治痰。”他还说,“菜沉郁热。”《景岳全书·吵闹》说:“吵闹是一种综合征,或者是一种病,则腹空如也,若无其事,似饥而不饥,似辣而不痛,但胸膈沉郁,不可名状,或食后停,或又闹,或反胃,渐见上腹腔。其病因往往与胃热、胃虚、血虚不同。
胃热
症状:嘈杂伴恶心反酸,口渴恶寒,口臭,烦躁不安,痰多,过食而饥,或饥而不饥,舌红苔黄干,脉数。
治疗:清胃泻火,和胃化痰。
处方:温胆汤。
可加入黄连、栀子清热和胃。
胃虚
症状:断断续续的响声,口中无味,食后腹胀,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脉弱。
治法:健脾和胃。
处方:山药砂仁四君子汤。。
气滞严重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若胃阴不足,人饥便燥,可用益胃汤益胃养阴。
血虚
症状:面吵唇淡,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舌淡脉弱。
清洁:益气养血,养心健脾。
处方:归脾汤。
文学摘要
《苏文脉诊》:“太阳所谓病胀,...食物使人呕吐,东西溢出,所以呕吐。”
《灵枢·四时气》:“邪在胆,反在胃。胆液排出,就变苦了。胃气逆之,则吐苦,故日吐胆。”
《伤寒论》辨太阳病之证,中治:“太阳病,十余日之后,二三次反。四五天后,如果柴胡证还在,先用小柴胡做汤;呕吐、焦虑、微烦者不解,越用大柴胡汤治疗。”
《金匮要略·呕吐致病辨证论治》:“山茱萸汤治呕,胸满者。”“若呕吐肠鸣,则心口胀痛,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吐而不能下谷者,以小半夏汤为主。”“那些吃了之后呕吐的,以大黄甘草汤为主。”
《论呕吐的病因及症状》:“呕吐为脾胃虚弱,风邪所致。”
论呕吐:“呕吐起于胃,但病因很多,故饮食寒热、气血有别,均使人呕吐。”
《药吐真言》:“外有伤寒,阳明热吐;内伤饮食者,补太阴,使胃气不能通而吐之;胃热呕吐的人;胃寒呕吐的人;久病气虚者,胃气下降严重,闻五谷之气而呕吐;脾湿过多,不能运化精微,导致痰清、饮滞、上中焦停滞、清水不断恶心呕吐者,宜类推治疗,不宜一蹴而就。”。
《论呕吐的辨证论治》:“秦子说:吐以声命名,吐以吐为基础。有声则无物吐,无声则无物吐,有声则万物吐,皆以阳明胃经家为主导。”
现代研究
近年来,对呕吐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王治疗神经性呕吐40例,其中肝胃不和型26例,胃阴不足型8例,肝胆实火型6例。病程< 3个月者23例,3个月至半年者15例,半年以上者2例。取以下基本方:伏龙肝、赭石、半夏、竹茹、茵陈、枳壳、木香、麦芽、山药、山药。每剂伏龙肝60g用布包好,煎20分钟换水,再煎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次间隔20分钟,每日2剂,早晚各1剂。连续服用10天为1个疗程,根据证候略有增减。结果:临床治愈31例(77.5%),好转7例(17.5%),无效2例(5%)【天津中医1991;(6):17]。
王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急重症呕吐86例,其中反射性呕吐49例,中枢性呕吐31例,原因不明6例。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胃脘痛由邪气引起9例,积滞食浊65,438+04例,痰饮7例,肝胃不和65,438+02例,脾胃虚弱65,438+06例,阴虚津亏20例,未分型8例。处方为:大黄6-30克,甘草6-20克,飞机草6-15克。腑脏明显者加芒硝3-20克;胃脘痛者加广藿香、紫苏、半夏、陈皮;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等。煎煮方法:将三味药用冷水浸泡10-20分钟,用武火煮沸5-10分钟,滤汁备用。多次带少量保暖衣物。结果服药后24小时内呕吐停止,少量进食。6例;48小时呕吐缓解或基本停止,患者能少量进食,病情稳步好转,占23例;7例无效。其中止吐1剂量36例,2剂量24例,3剂量15例,4剂量4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5):28]。
张等用石菖蒲治疗神经性呕吐21例,结果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例。说明十万铺治疗神经性呕吐是有效的。方法是将药物捣碎,用纱布包好,加水500ml左右,文火煮15分钟,取汁。该药适宜剂量为15-20g (1日剂量)。服用果汁后,宜分批服用少量药物,每天10-30次不等,以防止患者拒绝服药和呕吐【中医杂志1996;37(12):711]。
邵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胃阴不足型顽固性呕吐42例。选择胃阴不足型顽固性呕吐患者,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竹茹、铁皮石斛、烤枇杷叶等。,少量煎服,勤服。最少3剂,最多9剂,其中治愈20例(47.6%),显效15例(35.7%),有效4例(9.5%),无效3例(7.65,438+0%),总有效率92.8%[河南中医15]10(1):21]。
高等用自拟补脾止吐汤治疗肿瘤化疗后呕吐41例,并设甲氧氯普胺组33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5438±0.5%,表明补脾止吐汤疗效明显优于胃复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