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词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李时珍对16世纪以前中国人的药物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修改了药物图谱,纠正了错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将其分为16类60类。在每种药物下,又分为解释、收集、治疗、适应症、发明、附方及相关药物等。它是中国药物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是中国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成就。很长一段时间,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打听风土人情,走遍全国。他对药物进行实地考察和整理研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努力破除迂腐儒家的谬误,痛斥方士的异端,纠正了古代《本草》中药物品种和功效的许多错误,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了远非前代的水平。这本书于16世纪初在国内外流传,已被多次使用。清朝乾隆年间,赵学敏编著了一部《本草纲目》,做了一些更正和补充,增加了716种药物。从汉代到清代,共有100多种本草著作,各有千秋,但能称得上总结性的,只有上述书籍。其余的是《滇南本草》(明兰毛)和《海药本草》(唐)专门研究外国药物。1927以来,在中国* * *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的普及和发展,在药物开发和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为建国后的中医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以中西医结合、继承中医药为核心的中医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54开始,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古代本草书籍,包括《本经》、《新修本草》、《证本草》、《纲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编纂了《乌普本草》、《别录》、《新修本草》、《本草补》等100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代本草文献具有重要意义。(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研究所等编著的《中医年鉴》。原书共分四册,修订书共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及根茎,载有206种药物;三卷是种子和果实,含药物138种;四卷全是草,含药135种;五卷为叶、花、树皮、藤、树脂、藻类及其他,含药物148种;六卷是动物和矿物,即将出版。每一卷药都附有水墨画,照片和彩色照片。每种药物介绍历史沿革、原植物(动物)、采集与加工、药材与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味与功效、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

②20世纪70年代中草药编纂组编纂的《中草药汇编》* * *收录中草药2288种,墨线2100余条。介绍了每味药的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及方药,全面而简要。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中草药的资源和应用。

③江苏新医学院经过长期努力编纂的《中医大辞典》收录了5767种中药。每种药物分为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告,各种讨论直到19。包含了中医的古今内容。

(4)《原色中华本草手册》由原色中华本草手册编写委员会编写,共25册,收录了5000种彩绘中药,并配有文字说明,包括产地、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效、适应症、用量及注意事项。

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云南省药品检验所合作编写的《中国民族医药》杂志,首次介绍了我国1200多种多民族药物。每种药物分为民族药名、来源、民族用药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并详细介绍了该药的基本来源、学名、药用部位、形态与附图、历史地位、功能、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此外,徐的《生药学》、谢宗万的《中药品种论》、的《中药文献综述》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组织了许多力量和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收集数据。这些成果大多体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医药、药用植物和动物的著作中。目前共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一些进口药材,如萝芙木、安息香、白木香等国产药材的国内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驯化、中药综合利用等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人参、钩藤都是这方面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