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的介绍和详细信息
可以理解为,介入放射学在影像医学的指导下,为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给药方式和手术方法。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它更直接、有效、简单、微创。
介入放射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发展迅速,是一门集医学影像和临床治疗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以前认为无法治愈或难以治愈的疾病(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简单、安全、微创、并发症少、见效快等优点。它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采用经皮穿刺插管,通过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等“非手术”方法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它在疾病的诊治上有着传统内科和外科所不具备的东西(微创;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各种技术的简单应用等独特特点迅速确立了其在现代医学诊疗领域的重要地位。1996年11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列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并称之为介入医学。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这个学科将会像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普及,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选,备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国外的发展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以塞尔丁格穿刺插管技术为基础。目前不仅用于血管疾病和出血的治疗,还广泛用于其他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放射学的理论与实践》( 1)首先报道了Lussenhop和Spence在X线引导下对一个AVM应用了导管栓塞术。
(2)1964中,Dotter和Judkin介绍了经皮穿刺导管系统,用于扩张外周血管,直至血管重新开放,但由于出血和栓塞的机会较多,无法推广。
(3)1973年,Gruntzing发明了双腔球囊扩张导管,达到了扩张狭窄血管的目的,并由此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4)心脏介入治疗方面,Rashkind在1966首创心房膈肌开放,Postmann在1967应用PDA闭合。在过去的20年里,它已被开发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和VSD关闭,肺动脉瓣狭窄和扩张,肺动脉动静脉瘘栓塞等。
(5)肿瘤治疗方面,Rosch在1972栓塞肝、肾恶性肿瘤,马迪森和Spigos在70年代部分栓塞脾治疗脾功能亢进。
(6)1969 Kaude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1978 Hoevels内外胆道引流及支架治疗胆道狭窄。
(7)1970 Christoffersen和1972 Oscarson在X线、CT和超声的引导下进行实质器官细针穿刺活检和脓肿引流。
国内(1)1973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经皮插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试验。
(2)1978上海华山医院赵、陈报告肾动脉造影使用国产穿刺针和导管。
(3)1982,上海华山医院首次报道一例PVA治疗股动脉狭窄。
(4)1983,宣武医院报告10例肾动脉狭窄行PTA治疗。
(5)1986期间,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武汉第三医院报道了双腔球囊在肾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6)1980-1985,上海华山医院报道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中山医院林贵应用不同栓塞剂栓塞肝、肾动脉;武汉医学院冯干生应用白芨作栓塞剂;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一种将介入放射学与中医结合的新途径。林贵、孙达、彭波报道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
(7)在1981,上海市中山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报告了经皮胆管造影和外引流(PTCD)。1985报道了经皮导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肝脓肿、肾盂引流、T型管网篮取石。
(8)1984-1986报道了X线、b超、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为单纯影像学难以诊断的病变提供了病理依据。
(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78开始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同年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国内最早的单位之一。
介入放射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外非常流行,形成了一个新的放射学领域。近年来,它在我国也正在兴起,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动脉内灌注抗癌药肿瘤内抗癌药浓度远高于一般外周静脉给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全身不良反应。适用于治疗肝癌、肺癌,以及头颈部肿瘤、胃癌、胆管肿瘤、胰腺癌、盆腔肿瘤和四肢恶性肿瘤。
(2)动脉栓塞治疗将导管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堵塞供血动脉,切断肿瘤的血供,使肿瘤梗死。适用于肝、肾、盆腔肿瘤的治疗,也适用于肿瘤引起的出血的急救。
(3)经导管减压,主要用于解除肿瘤压迫胆管或尿道引起的梗阻症状。由于这种方法比手术创伤小,特别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所以应用广泛。
分类简介介入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按技术可分为:血管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型支架;过滤技术等。)和非血管放射学(穿刺活检;排水技术;异物取出;腔支架等。);按临床应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虽然CT、MR、b超对某些血管疾病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对血管动脉的区分、血管小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介入治疗已成为一些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肾动脉狭窄和肝癌。特别是对一些血管狭窄性疾病的开通有明显疗效,如食管、胆管、气管、尿路狭窄甚至鼻泪管狭窄。
介入放射学沙龙病例讨论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I .血管介入放射学
介入性血管造影又称介入性血管造影,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将药物或某种物质从导管注入血管腔内或实施某种措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有三种常用的血管介入技术。
1,血管内输注药物疗法
(1)血管收缩疗法:通过导管向相关动脉内注入加压素,控制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弥漫性胃黏膜出血、结肠憩室出血等。
(2)将肿瘤化疗导管置于肿瘤供血动脉内,滴注化疗药物,增加局部药物浓度,以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栓塞。
栓子通过原始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殊导管输送到目标血管。一种是治疗外伤器官出血、溃疡病、肿瘤或不明原因的器官出血等内出血。另一方面,栓塞用于治疗肿瘤,因为肿瘤循环被栓塞物质部分或完全阻断,从而控制肿瘤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治疗手段;也可用于非手术器官切除,如向脾动脉分支注入栓塞物质,即部分脾栓塞,在不影响脾脏免疫功能的情况下治疗脾功能亢进。
常用栓塞物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硅胶、不锈钢环、金属或塑料珠、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应用于动脉以扩张狭窄的血管。20世纪70年代双腔球囊导管研制成功后,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肾动脉。肾动脉PTA(或PTPA)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PTA也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使硬化的冠状动脉扩张,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PTA中使用的导管是带有胶囊的双腔导管。将囊段置于狭窄血管处,将含造影剂的液体注入囊内,加压至3~6个大气压,每次持续10-15o。加压可重复3~4次,多数能扩张狭窄的血管。
PTA多用于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其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压缩,内膜和中层被撕裂拉伸,使管腔变宽。血管狭窄的其他原因,如大动脉炎和先天性血管狭窄,有时可以用PTA治疗。
二、非血管介入放射学
1,经皮穿刺活检,PNB)
用细针(22号~ 23号,外径0.6~0.7mm)直接穿刺身体各部位的病变部位。由于针上有特殊的装置,取出病变的活检标本很方便。细针也可以用来直接抽吸病变组织碎片,然后做活检。
胸部PNB用于诊断肺部、纵隔及胸壁病变,对肺部球形病变及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率达85%。常见并发症为气胸、出血,但细针并发症少见,且PNB在腹部应用广泛,肝、胆、胰、脾、肾、腹部后壁肿块均可使用,因此诊断准备也较高。骨穿刺诊断骨肿瘤需要粗一点的骨针。此外,还用于穿刺甲状腺肿块、眼眶肿块等。
为保证针刺安全到达待查病灶,应采用电视荧光屏、CT、b超及相关造影检查引导穿刺方向。
2、经皮穿刺引流
(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或PTD)因恶性(如胆管癌、胰头癌)或良性(如胆总管结石)病变引起肝外胆道梗阻,临床出现黄疸。PTCD用于胆道内外引流是可行的,可解除梗阻和黄疸,为根治性手术提供有利条件。PTCD前应进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以确定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围和性质。PTCD可分为内部排水和外部排水。将导丝通过PTC的穿刺针导入,然后从穿刺部位拉出,再沿着导丝送入末端有多个侧孔的导管。导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胆管里,它的内端口也在那里。胆汁通过导管外口持续引流,这就是外引流。如果导管穿过梗阻区域,停留在梗阻远端的胆管内或进入十二指肠,胆汁会沿着导管的侧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胆管或十二指肠,这就是内引流。
(2)经皮经肾肾盂切开术主要用于尿路梗阻的引流,也可用于将肾盂或输尿管内的结石向下推,送入膀胱排出。造口术的方法同上。用细针穿刺肾脏,进入肾盂。经皮顺行肾盂造影,观察尿路的形态、狭窄或梗阻情况及其程度,然后沿穿刺针喂入导丝,再插入导管留在肾盂内。
根据临床应用分类1,血管疾病:
(1)PTA+支架治疗血管狭窄。
(2)溶栓+PTA和/或支架治疗血管狭窄。
(3)应用栓塞材料、钢圈和内支架治疗动脉瘤、AVM、动静脉瘘和血管出血。
(4)采用穿刺+PTA+支架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和布加综合征。
(5)应用栓塞或血管加压素治疗胃肠道血管出血。
(6)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下肢和腹部及骨盆的血栓形成。
2、心脏病:
(1)用闭合伞治疗ASD和VSD。
(2)用钢圈或堵漏剂处理PDA。
(3)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
(4)应用PTA+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
(5)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
(6)起搏器用于治疗各种心动过缓。
3.肿瘤:
(1)恶性肿瘤的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
(2)经皮注射无水酒精和沸水治疗恶性肿瘤。
(3)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腱性血管瘤、子宫肌瘤、骨肉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
(4)肝癌和肺癌的热消融。
4.非血管疾病:
(1)PTA+支架或单独PTA治疗消化道、尿路、胆道、气道、鼻泪管狭窄。
(2)经输卵管栓塞或注射硬化剂治疗异位妊娠。
(3)输尿管狭窄采用扩张治疗。
5、穿刺活检:
使用特殊的穿刺针抽吸或提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根据应用设备分类1。在x光透视的指引下。
2.在CT的引导下。
3.在b超的引导下。
4.在核磁共振的引导下。
诊疗范围介入放射学诊疗范围:1。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造影;二、各种肿瘤的治疗:如肝癌、肺癌、食道癌、肾癌、胰腺癌、各种转移性肿瘤、妇科肿瘤、骨肿瘤等。;三、肝血管瘤的栓塞和肝肾囊肿、脓肿的抽吸硬化;4.各种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栓塞以及用于血管闭塞性疾病的PTA或支架植入术;非血管腔狭窄:良恶性食管狭窄、胃肠吻合口狭窄、胆道梗阻支架植入;六、子宫肌瘤、宫外孕、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7.各系统病变的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八、其他:股骨头坏死、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妇产科急性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或治疗肺梗死)。
所用设备和材料:各种专用导管、导丝、穿刺针、血管鞘、球囊、活检针。
材料内支架、栓塞材料(水剂、粘胶、明胶海绵、丝线段、各种特殊微粒如PVA、可脱性球囊、钢圈等。)、过滤器和引流导管。
1和介入治疗技术标准化存在问题。
2、国产介入相关器械、仪器不能满足临床工作和发展的需要,主要依靠进口。
3.介入治疗的学术和专业水平在各地参差不齐。
4.面对微创手术的挑战。
展望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可以说起步晚但发展快。据估计,我国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介入治疗。从介入治疗的数量和专业队伍来看,腹部和胸部介入治疗最多(约2/3),其次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其他系统和部位的工作较少。
同时,血管介入治疗远不止非血管工作。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多种疾病和病变,故可概括为介入医学,将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介入放射学
郭启勇介入放射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发布日期:2065438+8月1,00
格式:16
定价:32.00元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医学教材的编写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学科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各个领域的医学分支都需要相应的教材来保证和促进自身的进步。正是本着这种精神,2000年编写了《介入放射学》教材(1版),10多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达到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促进了介入放射学教育本身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是影像诊断和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在过去的10年间,介入放射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的技术和概念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本书总结了1版教材的成功经验,在详细介绍介入放射学相关设备和药物,特别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全新设备和药物的基础上,继续阐述了穿刺引流、血管栓塞灌注、管腔成形作为介入放射学三大基本治疗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种介入方法的概念、具体操作方法、适应症、并发症和临床应用,即使学生掌握了操作要领,同时介绍了一些值得尝试的新方法,进一步开阔读者的视野。体现了医学教材“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辩证统一的指导思想。
图书目录的第一章是概述
第一部分是介入放射学的简史。
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二、中国介入放射学简史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设备
一、图像监控设备
二、设备的使用
第三节介入放射学中的药物使用
一、血管收缩和扩张药物
二、止血、抗凝和溶栓药物
第三,抗肿瘤药物
第4节栓塞物质
一.生物物质
第二,海绵
三、线圈类
第四,可拆卸的气球
五、组织坏死剂
六、微粒、微球、微囊
七、碘化油
八、中医
九、身体因素
X.胶粘物
第五节介入放射学的分类和范畴
一、根据介入放射学方法的分类
二、按治疗领域分类
三、介入放射学的范畴
第六节介入放射学的现状和未来
第一,在放射学领域的地位
第二,在医疗领域的地位
第二章经皮穿刺引流
第一节设备和操作技术
一.设备
二、操作方法
第二节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迹象
二、禁忌症
第三节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第四节临床应用
第一,胆道梗阻
第二,尿路梗阻
第三,肾脏囊性病变
第四,肝脓肿
五、腹腔和盆腔脓肿
第三章经导管血管栓塞和灌注
第一节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一、栓塞的治疗机制
二、栓塞设备和栓塞物质
三、操作技术
四。适应症和禁忌症
五、栓塞反应及并发症
六、临床应用
第二节经导管药物灌注
一.基本原则
二、设备和方法
三、IAI常用的化疗药物
四、临床应用
第四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第一节处理机制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机理
二、支架成形术的机制
第二节设备和操作技术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设备及操作技术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设备及操作技术
第三节适应症和禁忌症
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支架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四节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二、支架成形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第五节再狭窄及预防
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再狭窄
第二,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
第六节临床应用
第七节其他血管成形术简介
1.经皮激光血管成形术
2.经皮机械动脉内膜切除术
第五章非血管椎体成形术
第一节处理机制
一、气道成形术
二、消化道成形术
三。胆管成形术
四、尿道成形术
动词 (verb的缩写)输卵管整复术
第二节设备和操作技术
首先,非血管腔成形术所需的设备
二、操作技术
第三节适应症和禁忌症
气道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消化道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胆道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尿道成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卵管再通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四节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一、气道成形术的并发症
二、消化道成形术的并发症
三。胆管成形术的并发症
四、尿道支架并发症
五、输卵管再通术并发症
第五节临床应用
第一,食道狭窄
第二,气管支气管狭窄
三、胃和十二指肠支架
四。结肠和直肠支架术
五、胆管狭窄
六、输卵管阻塞
七、前列腺尿道支架。
第六章其他介入治疗技术
第1节经皮异物取出术
1.经皮心血管腔异物除去术
二、经皮软组织异物取出术
在第二部分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一.概述
第二,常见的过滤器
三、腔静脉滤器的选择
四、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动词 (verb的缩写)临床应用
第三节脊柱良恶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
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第七章肿瘤介入和综合治疗
第一节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二、病因和病理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肝癌的介入治疗
五、肝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六、其他综合治理
第二胆管癌
一.概述
二、病因和病理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胆管癌的介入治疗
第三节肝血管瘤
一.概述
二、病因和病理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第四节子宫肌瘤
一.概述
二、病因和病理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第五节放射性粒子植入
一.概述
第二,设备
三、适用范围
四、临床常见应用
第八章周围血管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一节主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主动脉瓣狭窄扩张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第二节肾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临床介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三、介入治疗技术
第四,疗效
动词 (verb的缩写)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三节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
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十章肝硬化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三章XI介入诊断学
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