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土药妆如何走得更远?
从2008年开始,一批化妆品企业不顾自身生存状况,盲目跟风。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企业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打广告,换包装,打品牌等方法,只有少数活了下来,大部分企业功亏一篑。事实证明,在化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创新的营销理念,企业无法走得更远。
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中国有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企之所以经营这么久,靠的就是核心技术,这是不言而喻的。丰田和本田在美国能打得过林肯和克莱斯勒,优势是省油;资生堂因为眼部护理技术风靡全球。在中国,中医护发霸主能在今天占据一席之地,中医世家的理念和技术应该首当其冲。此外,在药妆领域,能在短时间内赢得顾客的青睐,不能小看“本草美容,千年传承”的草本技术作为卖点。所以,任何一个企业营销创意想要成功,都必须建立在产品技术这个卖点上。广告营销只能受到一时的青睐,却无法长期维持销量。所以产品的核心技术才是品牌的王道。
营销创新是生存之本。
在中国,我们接受了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教育,名言数不胜数,但有一句话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营销方向上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有野心的人不喝偷泉的水,老实的人不吃别人的饭。”作为企业更是如此。几十年前,欧洲工业技术领先的时候,日本人愿意当工人学习,然后在别人的基础上创新。它造就了今天繁荣的日本工业。在化妆品方面,资生堂也在欧洲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亚洲皮肤的特点进行创新,使其风靡全球;还有DHC粉底和固体防水皂,也是在欧洲研发的基础上获得的。试销已经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一大创新。
彩妆方面,国内彩妆卡姿兰也在借鉴美宝莲的技术特色和当地民俗的基础上,打造了独特的民族品牌。以加盟店渗透商场的模式一直被同行效仿。在药妆方面,可以通过传统草本美容配方与现代护肤技术相结合来加强。在营销运营上,门店和药店齐头并进,效果显著。因此,创新是企业改革的首要前提。我们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失去的广告和模仿上,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符合企业特点的创新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生存和创新竞争力。
诚信经营是发展之路。
“诚信在手,诚信在远方”。这句流传千年的名言,至今仍被世人用于生活和商业中。其实道理并不难理解。没有可靠的沟通,不可能长久相处。建国以来,我们的酒业倒了,我们的假药企业倒了,我们的牛奶也没能幸免,都是因为三聚氰胺。另一方面,外国公司,虽然日本的丰田因为刹车问题被召回,但已经为客户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同样来自日本资生堂的SK2也曾遭遇过一段时间的质量问题,但公司良好的应对能力和非常诚实的态度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还有,微软曾经因为软件的技术问题损失了近1亿美元,但是微软并没有被这个事件击倒,相反,它在全球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度。
此外,巨人集团史玉柱在挫折后的宽宏大量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今天可恢复三大奇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润泉生物诚信的宗旨。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意义重大。短期的欺骗只能是自欺欺人,解决不了长期的问题。只有脚踏实地,诚信经营才是企业发展之路,报什么侥幸都是徒劳。
本土药妆品牌向高档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本土药妆发展的趋势。由于中低端药妆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些企业认为,为了快速扩大市场销售,提高本土药妆的知名度,本土药妆企业必须向高档品牌的门槛迈进。不过,无论是努力进军药妆市场的薇姿还是宝洁,以及其他外资药妆都开始计划向中低端市场挺进。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本土药妆品牌忽视自己的优势,一味攻击别人的长处?笔者认为,本土药妆品牌真正走向高档化、国际化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纵观世界化妆品行业的格局,中国虽然是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国,但生产技术和消费意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对于国外品牌,尤其是药妆领域,在技术装备、项目研发、理念推广、营销创新、品牌包装等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本土品牌尤其是本土药妆品牌要想赶超国外药妆品牌,不仅仅是品牌定位的差异,还需要加强研发,提高优势差异,找准本土消费的定位,从而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国外药妆的差距。
众所周知,创新和研发一直是中国化妆品的一大软肋,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过于重视营销而忽视研发。但事实表明,这种做法缺乏企业的竞争力。外资品牌在R&D的投资一直是有专项资金的,而本土品牌的专项资金只存在于公关费用中。
据相关数据显示,P&G的R&D费用占年销售额的4%,R&D资金高达5亿。在药妆方面,薇姿每年也在R&D投资数亿元。除了王霸、同仁堂、三绝等品牌,本土品牌在这方面不遗余力,其他品牌在R&D的投入非常少..当然,王霸、同仁堂、唐珂三绝也在研发中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尤其是三绝所倡导的“本草美容,千年传承”,成为本土药妆品牌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当然,同仁堂、科三毛爵等本土药妆的成功并不能改变本土药妆与国外药妆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没有制定和有效培养R&D专业人才,国内药妆乃至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制于人,因此国产品牌的影响力不会有太大突破。本土药妆只有在R&D技术上下功夫,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药妆的市场领导者,在R&D领先一步,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同仁堂和采用三绝的运营思路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两年药妆品牌受到消费者热捧是必然的。一方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理需求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并没有正常发展,质量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消费者普遍的事情。因此,寻找药妆,无论是本土药妆还是国外药妆,已经成为女性安全的消费心理和趋势。
虽然国外药妆比本土药妆早十年甚至几十年起步,但这并不等同于国外药妆的优势。只要本土药妆充分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就会有很大的潜力。在这里,本土药妆品牌,无论是同仁堂还是三绝,都充分展示了本草文化和民族风情,在二三线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品牌的成功主要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同。相对于国外品牌较为抽象的产品原理,认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国外药妆品牌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满足一部分虚荣心强的消费者,让他们彰显自己的财力、身份和地位,或者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生活和品味。
笔者认为,虽然本土药妆呈现强势态势,但要想在市场上进一步发展,仅仅在品牌研发和品牌定位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在营销创新和品牌理念宣传上也要做足文章。
对于营销创新,必须在了解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做出准确的需求反应。在这方面,薇姿“只在药店经营的模式”给人一种更专业的感觉,但也存在客户流失的风险。从渠道细分和区域细分规划来看,本土品牌目前有一定优势,但不可否认存在市场碰撞的危险。应该说,任何营销创新都有利有弊。
所以,普通化妆品和药妆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差距,不仅仅局限于定位的不同。必须尽快从源头抓起,在品牌研发、营销创新、品牌定位、生产设备、包装设计等方面注入新元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二、混乱的中国药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