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中药的属性?
:①从中成药的名称区分。如滋养型的《×××××××××××××××××××××××××××××××××××××型的×一般来说,感冒药作为主要成分可能属于感冒药,反之亦然。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无法知道主药的用量,因为有些主药成分既有温药也有感冒药,但并未注明其用量。是因为感冒药用量大吗?还是温药用量大?这就增加了判断其药性的难度;而且,二级药品也没有列出来。二级药物中感冒药多吗?还是有更温的药?什么样的药物(寒热)用量大?这些都决定了药物“寒、凉、温、热”的药性。③我们从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中知道,但有些药物描述模糊不清。如果标明某些功能是“补肾填精,强身安神”,那么这里所说的补肾壮阳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补肾阴?还是阴阳两界?有时可以大致判断组合药物的主要成分。至于少数中成药,很难推测其药性,所以暂时只能作为西药(失去了中成药的意义)。④从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来看。有些药物用后口干或大便干燥,推测可能是温性药物。
所以,靠经验来推断中成药的药性是有局限性和滞后性的,但在使用中成药时,一定要了解中成药的药性。
疾病不同于寒热,中成药也不同。临床治疗一定要区分寒热,然后根据药物的药性,选择“寒、凉、温、热”的产品,遵循“热者为寒,寒者为热”的治疗原则。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有时很难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区分开来,这使得临床医生在下次用药时要谨慎。有时候为了用药安全,干脆不用这种药,转用别的药。下一次患者遇到另一个医生给他开药的时候,也可能会提到用药后的各种不适反应。本来是药物的良好适应症,不敢再用,限制了药物的适用范围。如果药品说明书标明了药品的药性,就可以避免错误用药的可能,其临床应用也不会受到影响,更有利于药品的推广和使用。
简而言之,由于很多中成药没有标明药性,给临床使用带来不便,临床医生在药性不明的情况下也不敢放心选用;在功能和适应症相近的情况下,愿意选择性质明确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