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文名称5英文名称6姜黄别名7来源8产地9原植物形态10采收与初加工16生药学性状65438 +02性味归经13姜黄的功效与主治14用法与用量15姜黄的化学成分16药理作用. 2来源17.3性状17.4鉴别17.5检查17.5.1水分17.5.2总灰分17.6浸出物17.7含量测定6 5438+07.7.1挥发油17.7.2姜黄素65438. 2.4测定方法17.8姜黄17.8.1炮制17.8.2检查17.8.2.1水分17.8.3含量测定65438+检查17.8.5浸出物17.8.6性味与归经6544附:1处方使用中药姜黄2中成药使用中药姜黄3古籍中的姜黄*姜黄药品说明书1拼音jiāng huáng

2英文参考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姜黄[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姜黄素[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词典〔朗道汉英词典〕

姜黄,根茎[湘雅医学词典]

《湘雅医学词典》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姜黄[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姜黄概述

姜黄是中药的名称,在《新本草》上有发表。它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姜黄的拉丁学名(中药术语(2004))

5英文名姜黄(中药术语(2004))

6姜黄别名毛姜黄、姜黄。

盾叶薯蓣,姜黄,宝鼎香[2]。

7来源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1]。

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2]。

8产地姜黄产于四川和福建[2]。

姜黄主要产于四川、福建、广东和江西。

9原始植物形成多年生草本植物。叶2列,长方形,长20 ~ 40厘米,宽6 ~ 15厘米,顶端渐细,基部渐细成柄。花茎从叶鞘中抽出,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樱花苞片粉红色,下部绿色,有几朵花;花萼绿色白色,有3钝的齿;花冠漏斗状,喉有密毛,裂片3,上面1枚大,长方形,稍口袋状;唇长圆形,3裂,黄色;药隔基部有一个距。蒴果膜质和球形。花期8月~ 165438+10月。

10采收及初加工,冬季或早春采挖,洗净,去细根,煮或蒸至透心,晒干。

11的根茎为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部分分叉,长2 ~ 5 cm,直径1 ~ 3 cm。表面暗黄色,纹理干瘪,与叶痕有明显联系,还有环枝痕和须根痕。质地坚实,横切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蜡状光泽,有明显的内皮分支环状脉,有星点状维管束。气味又苦又刺鼻。

12姜黄味辛、苦、温;入心脾肝经[2]。

13姜黄具有行气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刺痛、闭经、脘腹肿块、风湿性肩臂疼痛、外伤肿痛。

姜黄具有行气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治疗血瘀气滞、胸腹疼痛、胁痛刺痛、风痹臂痛、痛经、闭经、腹部外伤、痈肿等[2]。

用法用量14姜黄:3 ~ 9g [2]。

15姜黄的化学成分姜黄含有挥发油。该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酚、脱氢姜酚、姜酚,还含有水芹烯、桉树脑、冰片和姜黄素。它还含有β-谷甾醇、胆固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2]。

16姜黄汤、姜黄素的药理作用对犬的胆囊有益,可促进食欲[2]。

姜黄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有抗炎作用和明显的降血脂作用[2]。

姜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抑制作用[2]。

姜黄煎剂或汁液对动物子宫有收缩作用[2]。

姜黄挥发油和姜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2]。

姜黄汤仍有镇痛作用[2]。

姜黄水浸泡可抑制皮肤真菌[2]。

17药典标准的姜黄17.1称为姜黄。

姜黄

莪术?朗格?根茎

17.2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洗、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17.3本品为不规则椭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部分有短分叉,长2 ~ 5 cm,直径1 ~ 3 cm。表面暗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的链接,并有环支痕和须根痕。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棕黄色至金黄色,有角质,蜡质光泽,内皮层有明显的环纹,维管束星罗棋布。气味独特,味苦刺鼻。

17.4鉴别(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平,壁薄。皮层宽阔,有带叶的维管束;近表皮有6 ~ 8排木栓细胞,扁平;内皮层细胞的凯氏点很明显。中柱鞘为1 ~ 2排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散在,更靠近中柱鞘,向内逐渐减少。薄壁细胞含有油滴、淀粉粒和红棕色色素。

(2)取本品粉末0.2g,加无水乙醇20ml,摇匀,静置30min,过滤,蒸发滤液,加无水乙醇2ml溶解残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一对照药材姜黄以同样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然后取姜黄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4?l,分别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96: 4: 0.7)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分别于日光和紫外光(365nm)下检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和荧光斑点。

17.5检查17.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6.0%(附录ⅸ h第二种方法)。

17.5.2总灰分不得超过7.0%(附录ⅸ k)。

17.6浸膏按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下的热浸法测定,以稀乙醇为溶剂,不得少于12.0%。

17.7的含量测定17.7.1的挥发油按挥发油测定方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7.0% (ml/g)。

17.7.2姜黄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录VI D)。

17.7.2.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4%冰醋酸溶液(48: 52)用作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30纳米。以姜黄素峰计算,理论板数应不低于4000。

17.7.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姜黄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含10?也就是g溶液。

17.7.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此细粉约0.2g,准确称定,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10ml甲醇,称定,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次称定,用甲醇补足失重,摇匀,离心,准确量取上清液65438。

17.7.2.4测定方法分别准确吸取5份对照溶液和5份供试品溶液。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量得到产品。

本品含姜黄素(C21H20O6)以干制品计不得少于1.0%。

17.8姜黄饮片17.8.1炮制去杂,微泡,洗净,充分湿润,切成厚片,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或圆形厚片。外皮暗黄色,有时能看到链接。切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内皮层有明显的环纹,纤维束呈点状。气味独特,味微苦刺鼻。

17.8.2检查17.8.2.1的含水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13.0%。

17.8.3的含量测定同药材,挥发油含量不得低于5.0%(ml/g);姜黄素(c 21h2o 6)的含量不得少于0.90%。

17.8.4鉴别与检验(总灰分)?一样的药材。

17.8.5提取物与药材相同。

17.8.6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肝经。

17.8.7功能主治:破血行气,缓解痛经疼痛。用于胸胁刺痛、胸痛、痛经、闭经、风湿、肩臂疼痛、跌打损伤、肿胀。

17.8.8用法用量3 ~ 10g。外用适量。

17.8.9储存于阴凉干燥处。

17.9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与药材相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