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的药材生产
1.西部大开发、产业调整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迎来了发展西北中药材生产的良好机遇。
1,西北地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优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积淀的古老文明也包含了千年药乡积淀的民族提取精华。虽然西北很多地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广袤的土地,碧绿的草原,无边的沙漠,可以生产出很多高质量高数量的西药材,受到海内外华人的青睐,因此具有很强的产销优势。在我国部分药材总产量中,西北产的岩黄芪、当归、枸杞、孜然等品种占90%左右,甘草、党参、秦艽、羌活、柴胡、花椒、菖蒲、红花、紫草、天麻、祖师麻、罗布麻等品种占70%以上,大黄、黄芪、柴胡、板蓝根等占70%以上。其中产量分别为1万吨和5000吨以上的品种有3个,产量超过1万吨的品种有14个,全年总产量超过65438+万吨。如青藏高原的虫草、新疆的红花、甘南草原的秦艽、盐池、定边的甘草、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民勤的茴香、礼县的大黄、海东的羌活、中宁的枸杞、岷县的当归、武都的花椒、宝鸡的菖蒲、秦岭的柴胡、和田的大云,都是当地的特色药材。
2.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机遇。近两年来,由于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急剧加大。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将中药材列为农村支柱产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最好的软环境。陕甘宁制定了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规划,新疆、青海将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发展重点给予支持。于是,各地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以藏药为代表的西方医药产业迅速崛起。
甘肃陇西县寿阳镇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药材产销镇。今年种植中药材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9012亩的67%,户均5亩。2000年,药材产量4800吨,市场成交额3亿多元,中药材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全镇财政收入近200万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党参产销基地和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岷县的当归、中宁的枸杞、精河的枸杞、陇西的党参、黄芪、西宁的冬虫夏草、银川的苦豆子、阿勒泰的甘草、吉木萨尔红花、陕北的大枣、陕南的天麻、武都的花椒,都成为当地农业产销一体化的拳头产品,产业链变长,市场变广。
3.西北中药材生产的战略调整。随着国内药材产量的迅速扩大,大部分品种已进入产量高峰期和价格低谷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同一品种有利于高产、优质、低成本地区的生产,为黄芪、板蓝根、柴胡、甘草、党参、大黄、红花等大宗药材产地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条件。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的产区经不起市场的严峻考验而被淘汰后,上述品种的南方产区全部或大部分会逐渐转向西北,对西北农民来说确实如此。再加上人工驯化培育濒危品种和紧缺禁止开采的野生品种,西北地区种植的品种将会大大增加。新产区只要抓住机会,大规模发展优势品种,就能迅速形成大的生产基地。河西某地种植菘蓝亩产可达400-500斤。机械化播种、开采、挖掘,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售价每公斤2.50元以上农民就能获利,这在老产区很难竞争。况且隆中黄芪亩产300-400斤,如果苗农自己繁育,售价2.00元一斤也不亏,而且品质优良。
二、大规模种植,引进品种多,产销会有困难。
1,盲目扩产,大品种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来了。中药材西北产区既要抓住机遇,也要看到风险。随着畅销药材产地的盲目扩张,基地建设遍地开花,黄芪、板蓝根、防风、枸杞、天麻、党参、王不留行、甘草、菟丝子、小茴香、柴胡等品种将不同程度供过于求,部分品种还可能遭遇行情不好,价格也将跌至谷底。一些品种可能会失去这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闭塞,风险意识薄弱,新产区很可能难以应对这种打击,坚持生产会更加困难。
2、盲目引种生产,少数品种不适应问题较多。很多新产区摸着石头过河,几千亩没有引种试验就大规模种植,不仅吃不到热馒头,还造成了大量损失。比如隆中引进的土地不适应土壤和气候,产量低质量差,销路差收益低,不熟悉的地方还大量种植;再比如青海一些地方海拔太高,春末夏初气温长期偏低,寒流和冻害发生,大面积引种的大黄无法正常生长。
3.只注重眼前利益,愿意种当年有效的品种,对多年生品种没有热情。据说这种药材效益好,很多人都想一口吃个胖子,两年发财。所以他们只对那一年诞生的品种感兴趣。另一方面,大家都去育苗,种一年见效的品种。那么,黄芪、党参、板蓝根、柴胡、天麻、防风、红芪、胡芦巴的产量就会超过需求,价格就会跌到低谷。而国内市场上紧缺的柴胡、多年生黄芪、藏茵陈、秦艽、羌活、白芍、猪苓、菖蒲等品种都不愿意种植开发,所以这些品种自然是供不应求,远期缺价。
三,应对策略的讨论
1,自然反应。中药材既是农产品,又是特殊商品。俗话说“少则药,多则柴”。所以,生产和需求的规律,供求关系的变化,都有其天然的周期性。价格是调节生产的杠杆,价值规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顺其自然,这就是真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药材的生产经历了从多到少,从低价到高价,再到反循环的多次变化,这是由需求的刚性和生产的弹性以及中药材供求关系中狭窄的转化面决定的。要更加注重研究变化规律,了解供求信息,预测价格走势,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根据需求变化调整种植面积和品种,努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主动回应。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主动处理过剩的产品,降低价格,降低效益,是我们要探索的。过去,库存越多的产品,价格越低,人们越不需要。相反,人们会争相购买。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如果农民生产的药材销售价格亏本,就不卖或少卖,妥善保管,然后逐步销售,直到市场库存减少,价格上涨,从而减少亏损甚至扭亏为盈。这是农民可以积极去做的。作为商家和普通市民,低价囤积既不风险也无利可图。只要把货保管好,储存好,等三四年农作物减产,消化后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或暴涨,就能稳稳当当赚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库存比省钱好。为什么不呢?积极应对是药农和毒贩的利益结合。这里也有很多很大的商机。不能谈产品过剩,好像要毁了市场一样。我们只看到沙尘暴,却看不到蓝天白云。也就是说,严重供过于求,价格跌到谷底,对生产者来说是灾难,但孕育的商机却是幸福。产销合作,携手共进,自然会前途一片光明。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盲目种植是好事,而是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并尽可能使这些成果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3.形成西北药材大产业。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挫折才有成功。西北大药材产业的形成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几次大起大落,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牢牢占领市场,高价机会到来后就不会有高收益。西北药业要充分利用土地辽阔、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努力挖掘优质高产潜力,克服困难,推进标准化生产,使产品融入国内外市场,使西北中药材产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