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痢疾简介
2英文参考文献复发性痢疾【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间歇性痢疾[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复发性痢疾[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一下复发性痢疾[1]和间歇性痢疾[2]是病名[3][4]。参见“腹泻的病原体和阶段的论文”。《脉诊治证》卷四外感息痢与内伤息痢有区别[3]。此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和局限性肠炎[3]。
4静息性腹泻的定义《中医术语》(2004):静息性腹泻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术语(2010):静息性痢疾是指时有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痢疾[3][2]。
5息痢的病因多因治疗不当,或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导致正气不足,邪爱不足,湿热郁结于胃[3]。
6静息痢疾的症状特点是间歇性发作,长期不愈[3]。饮食减少,精神萎靡,恶寒,易卧,上厕所时腹痛剧烈,大便红白粘稠或果酱样,腹痛沉重,舌质淡腻,脉软或虚[5]。
7证候分析腹泻持续时间长,正能量不足,恶爱,寒热错杂,胃肠传导无定向,故缠绵难愈,时有发生。脾胃虚弱,中阳健康运动不正常,容易嗜睡、疲倦、怕冷。湿热持续,病根未除,故为外感邪气或饮食不当所致,腹痛尿急,大便有粘液或色红。苔不腻,脉软虚,是湿热未满正气虚弱的标志。这种综合征的关键点在于,它时有发生,且数年后不愈合。并应详细询问是否有痢疾史。[5]
8休止痢疾发展阶段8.1休止痢疾发作阶段间歇痢疾[2]指休止痢疾伴腹痛、急性腹泻、便中有脓、乏力畏寒、嗜睡、纳差、舌淡、苔腻、脉软或虚[
8.2缓解期静息腹泻[2]指缓解期静息痢疾,包括常见的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内阻证[6]。
9休息性腹泻9.1间歇性痢疾脾气虚证[2]指慢性痢疾,脾气虚弱,腹胀,食少,大便稀或稍有粘液,体虚乏力,气短懒动,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9.2静息泄泻脾阳虚证(间断性泄泻伴脾阳虚证[2])指慢性痢疾,脾阳虚,腹痛不止,喜压温,大便稀溏,白而冻有少许粘液,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口淡。
9.3间断性痢疾寒热错杂证[2]指寒热错杂的慢性痢疾,表现为胃灼热、烦渴、腹痛、稀泻,有时稍有黏冻感,饥而不食,强食则呕吐。
9.4间歇性痢疾瘀血内阻证[2]是指长期持续的痢疾,有瘀血,腹部刺痛,拒按,腹泻色暗,腹部刺痛即定,常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舌紫或有瘀斑。
10治疗静息性腹泻10.1温中清肠的治疗方法,辅以调气解郁[5]。
10.2静息性腹泻方剂治疗静息性腹泻发作时,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3]。或者气血两虚,或者脾肾两虚,可以选择香连丸、朴元丸、西山丽补里汤等[3]。
缓解期可出现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消瘦、四肢不温等症状。治疗应以健脾胃、补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它属于肾虚,申思丸[3]。“举一反三,辨证施治”反复,却久久不能痊愈。因为太早,郁结不清,所以用香连丸和茯苓,使其难以愈合。因饮食不当,用香连丸加山楂肉、神曲;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为脏寒虚滑,所以药丸用大段[3]。“一关”中含有一种息痢,是寒气积聚在大肠中引起的。单独用巴豆煎,用蜡丸吞服[3]。
李连汤【备注】汤(张氏一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人参、白术、生姜和甘草。黄连清除肠内湿热之邪。可加入槟榔、木香和枳实,以理气解郁。[5]
比如脾阳虚极,寒积于肠内得不到化解,马上就会感冒,腹泻白冻,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可以用温脾汤【备注】: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本方是针对脾胃阳虚证而设计的,但积累不全。如果只是单纯的温补脾阳,积聚不去,贸然诱发,会伤及中阳。所以方法要兼顾双方,所以是扶正祛邪的方法。但肾为胃,二阴为开窍之源。如果痢疾长期存在,必然会累及肾脏。如腹泻伴肾虚证者,宜加补肾健脾化滞之品。或者寒热错杂的迁延性痢疾,可以服用《伤寒论》中的吴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川椒、干姜、阿莎丽。[5]
布鲁吉亚也可以用鸦胆子治疗。成人可一日三次服用15胶囊,饭后分别服用,连续7 ~ 10天。它们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与上述药方合用。[5]
10.3针灸治疗腹泻10.3.1方药1侧重于舒天和上巨虚[7]。歇泻加灸脾俞、舒威、关元、肾俞[7]。恶心加体内清除;着急之后,加上郁忠和常强;发热加曲流池;直肠灸百会穴,长强穴[7]。
10.3.2方剂及两治原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补脾肾。
处方:舒天上举虚三阴交。
方一:舒天为大肠提穴,大肠是大肠腑脏汇聚、调理胃肠之气的地方;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关节点,能运化湿滞,取“五脏同治”之意;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汇处,能健脾祛湿。诸穴结合,可调理胃中气血,理气祛湿,调血消痢。
腧穴配证:久治不愈的痢疾配脾俞、肾俞、关元,久治不愈的脱肛配百会。
操作:毫米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针刺30分钟。艾灸可配合寒湿痢疾、息痢。
10.3.3方散[8]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背俞穴为主。取合谷、舒天、上巨虚、脾俞、舒威、肾俞、关元穴。
按证取穴:大便带血粘稠、午后低烧、心烦口干者,宜用海血治疗。
针灸灸法:针刺配合补泻,加艾灸。
方毅:合谷、舒天、上巨虚是治疗痢疾的基本方剂。加补脾胃以补中气,从而充实本源。申舒、关元培补肾益气,扶正祛邪。针刺后艾灸,可温中祛邪。
10.3.4痢疾痢疾[2][1]为病名[9]。参见《颜氏养生方》。《内经》视之为“泻”,伤寒论称之为“泻”、“热益”,肘急方称之为“泻”,诸病病源病证论称之为痢疾,千女方称之为“滞”,后世常称之为痢疾[9]。痢疾的特点是腹痛,急性腹泻后出现严重腹泻,红白色脓血[5]。突然发病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反复发作且持续存在[8]。多在夏秋季[7]。痢疾的治疗应区分虚实[9]。实证方法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食导滞[9]。虚证的治疗以补中益气、温阳固涩为主[9],邪实正能量不足者应扶正祛邪[9]。也可用于活血理气。前人说“活血会化脓自愈,理气会自除”[9]。
针灸治疗痢疾疗效显著,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还能消除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凶险,需要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实施床边隔离。时刻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和肠道吸收功能障碍[9]。
详情见痢疾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