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每项研究、每个系统(章)的总结概括了本系统相关病证的主要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对把握整个系统的病证具有指导意义。
病证研究要以各病证的定义为基础。各病证的定义概括了该病证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有别于其他疾病。掌握病证的定义,对学习病证有指导作用和纲举目张的作用。在病因病机的研究中,要明确病因、病位、病性与基本病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对基本病机的把握,以便从本质上区分与病因、病位相似或相同的病证。学习临床表现,要掌握疾病的基本症状,各基本症状的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临床特点,如肺结核,其中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而以咳嗽为例,肺结核咳嗽主要是干咳,痰少,也有痰多的咳嗽,甚至少数。
现在是痰热咳嗽,症状是痰黄稠,或者痰中带血。咯血、肺结核不同阶段可表现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学习诊断和鉴别诊断,还是要掌握基本症状特征,以及发病方式、发病季节、伴随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辨证的目的无非是了解寒热、虚实、阴阳、脏腑等性质,所以就成了辨证的要点。治疗原则是由基本病机决定的,也是具体治疗和处方的依据。辨证论治的学习虽然重要,但是很多内容很难掌握。只要掌握了证候的名称,就可以根据中医基础知识、中药方剂、中医学等学科知识,结合本病的证候特点和病机要点进行推导,这样就可以简化繁重的学习内容。只要结合病因病机去理解,就不难把握预后、预防和调整。各病证的结论是对该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治疗的总结。对学习此病有总结作用,要用心把握。
善于运用比较归纳学习方法。要比较同一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异同,比如风寒感冒证和风热感冒证在病因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中风、癫痫、厥证等类似疾病的异同,吐血与咳血的异同;比较心悸胸痛、头晕、中风等相关疾病的异同。比较病与证的异同,界限要清晰,但要了解两者的关系才合适。边界不清,概念模糊,区别太死,就是脱离实际。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找出病与证的区别和联系,怀疑的问题自然就清楚了。在学习一门疾病后,要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并与结论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这样不仅能立即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还能使所学知识有条不紊。如果能持之以恒,也能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同时,如果有精力和时间,带着疑问阅读一些中医内科学古今文献,无疑有助于解惑,提高对教材的理解。
临床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学习任务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动手辅助、独立操作来完成的。
看病:就是看老师接诊病人,了解疾病的诊疗过程和方法。
出勤:老师会诊过程中,老师口述并记录病历和处方。
咨询辅助:就是辅助老师接待病人,写病历。
试诊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接受病人,写病历。
以上过程应着重学习如何收集临床数据,分析判断数据,从而建立诊断、循证立法、处方、用药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学习中,要有意识地以所学的中医内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判断和解决各种疾病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反复进行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从而不断丰富和提高中医内科的理论水平和处理中医内科疾病的实际工作能力。
感冒
[概述]
1.定义:感冒,俗称感冒,是指风邪或病毒侵袭表里,导致肺卫功能失调的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和全身不适。
这种疾病可以在四季发生,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轻者感受季节的气息,称之为着凉,取风,取寒;最严重的人是感受到了不及时的恶,这叫重感冒。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并且有类似的情况,就叫时尚感冒。
二、病机总结:卫表里不一,肺失宣而得病。
三、历史渊源:《任斋方》首先提到了一个“寒”。但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苏文古空论》一文说:“风为百病之始,而……风从外入,使人感到冷汗、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特征。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编结太阳病证并治》中,详细论述了太阳病的发热、恶寒或恶风、头强痛、脉浮等症状,造成营卫不和。并制定了桂枝昌、麻黄汤等名方,对后世治疗感冒具有指导意义。《伤寒论》提出“有时感冒”。
范围:包括普通感冒、季节性感冒、西医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1)风邪——六邪之首,每次恰逢时令之气,伤人;风寒、风热常见;
⑵时令病原体病毒——传染性时令病原体,不合时宜的感觉和异常的气。
病机: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致病,常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轻重有关。当表防御功能减弱,肺防御调节不严,外邪攻表,表防御失和,肺失宣。病机:肺卫不和。一方面,外界环境突变,寒热异常,六淫横行,卫外之气失调劳损;另一方面,身体虚弱,防守不扎实,恶感松散。外感邪气入侵有两种途径:要么通过口鼻,要么通过皮毛。外感邪气以皮毛、口鼻为途径进攻,皮毛与肺合而为一,风邪侵袭皮毛,必然影响肺;鼻子也是肺的管口,咽喉是肺的系统,下部与气道相连,通向肺。风邪从口鼻入,也会影响肺。感受邪气后,出现卫表不和、肺宣失肃两组症状。卫表里不一-头痛、恶寒、发热、高热、全身不适等。肺衰竭——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胸痛。
三、发病部位:肺部健康。
四、病理性:多为实证,也可夹杂虚实。
病理因素:风寒、风热、暑湿。
6.病理演变: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强弱的不同,临床表现为风寒、风热、暑湿:风寒-苔滞,肺气衰;风热暑燥-皮毛不畅,邪热侵肺,肺失清摄。当你感觉到病毒的时候,你的病情是多重的,很容易生病。寒热转化可见于病程。
中国医学教学视频光盘网
医学教学课件大学视频光盘中国医科大学货到付款。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诊断学神经病学中医皮肤科护理
解剖学、影像学、药学、药理学、生理学、五官护理、生殖、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统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起初常见鼻道症状和浅表表现,如鼻咽部发痒不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部痒、咽痛、恶风、恶寒或发热等。,并且鼻涕开始看起来像清水,2-3天后变稠,之后出现发热、咳嗽、四肢疼痛。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如暑、湿、燥,也可见到相关症状;
4.普通感冒是流行性的,表现为同时出现相同症状,起病突然,恶寒,发热(高烧),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严重。
13.该病特点:任何时候都有发生,但冬春季节多见。病程短,3~7天即可痊愈。普通感冒不会传播。一些感冒会不时传播。
二、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n↑;l↑;
x线胸片:肺纹理增厚。
三、疾病证候识别:
1,冷风温度
病因、主要症状、传播途径、季节性病程。
寒、风、邪为主导,发热不高不热,四季可短,易治。
风温初期,以温热之邪为高热主要原因,甚至传昏迷惊风,气由卫转气。入营和入血时间长短季节性差异明显,重症病例难以治愈。
2、伤风感冒。
病因、季节性疫情和症状传播
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冬春季以散发为主。高烧不退,全身症状轻且浅。
感冒时病毒广泛传播到任何季节流行性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发热传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区分表寒、表热、暑湿症状:
风寒:恶寒,微热,无汗,鼻清,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
风热:恶寒较轻,发热较重,多汗,流涕,口渴,苔薄黄,脉数。暑湿:体热少汗,头重口粘,胸闷,苔薄黄腻,脉数。
2.区分因体质虚弱而感冒的特殊性:
气虚寒:体内气虚,外邪复杂,外邪不易解。症状有恶寒严重,或发热,热势低,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四肢乏力,咳嗽有痰,舌淡苔薄白,脉浮。
阴虚寒:阴虚津亏,感外邪,体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数。
二、基本规律:表邪:风热辛凉解表;寒性辛温解表;暑湿感冒宜用祛湿、清暑解表法治疗;当你因体虚多汗而感冒时,应注意固表补虚,补益气血。
三、辨证论治的分类:
1,风寒束表证
症状:重度恶寒,轻度发热,无汗,四肢酸痛,鼻塞重,或鼻痒而打喷嚏,流鼻涕,恶寒,喉痒,咳嗽,痰稀白,口渴或渴热饮;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风寒外束,卫阳抑郁,痰阻,肺气不明。
待遇:温心杰标;
代表:经方达标汤或经方败毒散。
常用药物:荆防达标汤:荆芥、防风、紫苏叶、白芷、生姜、洋葱辛温解表,陈皮、杏仁化痰降气,红菱红,建曲健脾祛湿。用于轻度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温表,前胡、柴胡、桔梗、枳壳宣肺,羌活、独活、茯苓祛风除湿,人参防发散。用于感冒、风寒、湿证。
加减:①风寒重、恶寒重者加麻黄、桂枝;
②表湿重、四肢酸痛、头痛、头胀、体热少者,加羌活、独活或羌活史圣汤。
③湿邪积于胃者,厌食者,或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祛湿中和之;
④非常剧烈的头痛,辅以白芷、川芎散寒止痛;
⑤体热重者,加柴胡、薄荷,以解表肌;
⑥苏祥散用于风寒气滞者;
⑦苏星粉用于感冒咳嗽的人。
2、风热犯表证
症状:恶寒较轻,发热较重,汗出不畅,头胀痛,面红咽痛,咳嗽痰稠,鼻塞打喷嚏,流涕口渴;舌边红,苔薄黄,脉浮;
证候机理总结:风热犯表,热郁肌痈,表里不一,肺清失。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银翘粉或葱、黑豆、橘梗汤;
常用药物: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炒豆豉、竹叶、牛蒡子、荆芥、芦根、芦根。用于严重的风热证。
葱白黑豆橘梗汤:葱白、黑豆、薄荷、连翘、竹叶、辛凉宣肺解表、栀子清热解毒、桔梗利咽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
加减:①发热严重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
②头痛剧烈者,加蔓荆子、菊花、桑叶;
③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牛膝;
④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白花前胡;痰黄者加黄芩、知母、瓜蒌;
⑤湿热者,加广藿香、飞机草;
⑥体热口渴、小便黄、石膏、鸭跖草;
⑦热为寒,热烦恶寒,少汗,咳嗽气短,痰稠,声嘶,苔黄白,加石膏、麻黄;
⑧风热转燥伤津,或感燥邪,以致咳嗽少痰,口干鼻咽唇燥,苔薄,舌红少津,混有沙参、天花粉、梨皮。
3.暑湿伤表证
症状:体热少汗,四肢剧烈酸痛或疼痛,头晕肿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心烦口干,胸闷胀满,腹胀便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细。
证候机理总结:暑湿抑表,湿热损伤,表里不一,肺气不清。
治法:清热解暑,祛湿解表。
代表:加减新加入的香榭饮。
常用药物:东紫苏发汗解表,鲜豆腐厚朴祛湿中和,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表,鲜荷叶鲜芦根清热退热;
加减:①暑上,加黄连、黄芩、青蒿;
(2)湿守表,加入藿香、佩兰和豆卷;
③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
4、体质虚弱和怕冷
体虚感冒是指身体虚弱,或病后、产后身体虚弱,气阴两虚,外防不稳,感受外邪,导致反复发作。阳虚的人容易感受到来自寒的邪,容易感受到寒的邪;阴虚血虚的人容易感受到燥热之邪,容易感受到燥热之邪。临床上也可见肺卫不和、气虚的症状。
1)气虚寒
症状:严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乏力、咳嗽、白痰、咳痰无力、疲乏无力、气短懒动、反复易感;舌薄白,脉浮;
证候机制概述:表虚卫弱,风寒遗传,气虚不能及邪
治疗:益气解表;
代表: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甘草、茯苓、紫苏叶、葛根、前胡、祛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气、化痰止咳。
加减:①表虚自汗易受寒邪,玉屏风散可常服;
②恶寒重,发热轻,四肢低温,声音低沉,舌淡胖,脉弱,再生散加减。
2)阴虚寒凉
症状:体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机理总结:阴虚少津,外感风热,表里不一,津液不能发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加味紫巴汤;
常用药物:玉竹养阴,甘草、大枣润泽中和,豆豉、薄荷、葱白、桔梗散表邪,白薇清热调阴。
[其他疗法]
一.注射
⑴清开灵注射液:由牛磺胆酸、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素、金银花提取物、栀子、板蓝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用于热病引起的发热、谵妄、惊风。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⑵柴胡注射液:疏肝解郁,解热镇痛。用于流行性感冒、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每次2-4毫升,肌注65438+每日0-2次。
⑶鱼腥草注射液:抗炎解热。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每次100 ml,静脉滴注,每日L-2次。
第二,针灸疗法
针灸以泻法为主,对于风寒感冒,取穴列虚、风门、风池、合谷;风热感冒者,点大椎、曲池、合谷、足底外关。
三、感冒时临床症状以高热为主,全身症状严重。治疗宜清热解毒之法,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黄芩等。
四是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宣彤李飞丸;风热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对于暑湿证或感冒有中焦症状者,用藿香正气水,感冒用板蓝根颗粒。
[预后]
预后好,病程短,易痊愈;
老人、婴儿、体弱者和重感冒患者——防止传染或其他疾病。
[预防保健]:
1,室内要适当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注意患者保暖,避免出风出汗,防止心情沉重。
2.适当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患有严重疾病或发烧的人应卧床休息。感冒(流感)患者不允许外出活动。家用器皿定时烹饪,衣服定时暴晒,防止相互感染。
3、应吃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忌辛辣油腻之品。
4、注意观察发热、呼吸、意识、眼面部、巩膜、咽喉、皮肤、关节、尿液等全身或局部变化。特别是发热病程超过一周的,要与其他全身性疾病相鉴别,以便尽早做出正确诊断。
5、中药煎服法:解表药大多属于清淡薄品,宜轻煎(以免因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服药后,应给患者一些热饮,微服,以达到微汗的目的。
6.患者出汗后不宜洗澡、盆浴或吹头发。
7、平时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结论]
感冒时有发生,病位在肺,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是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和全身不适。在辨证上,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是有区别的。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祛风宣肺。感冒时重在清热解毒。因体虚感冒时,要在祛邪的基础上,注意增强身体抵抗力。一般来说,感冒预后好,病程短,无传播。感冒预防也很重要,所以要早治疗,感冒流行时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研究进展]
1.经验介绍
20世纪70年代,姜春华教授首次提出运用截断扭转理论治疗温病。其截断理论的核心是采取果断措施和专方攻下病巢,消除致病因素,迅速控制病情,截断病情发展和蔓延,缩短病程;主张治疗急性发热,应尽早使用清热解毒,可分阶段添加清热解毒之品;二要重用清热解毒,剂量要大,甚至可以昼夜服用2-3剂;第三,要注意攻腑,认为温病不可过早。要用大黄,说“得大黄推之,是开门除贼之道”;第四,主张早用凉血化瘀,认为除清热解毒外,还应及时用凉血化瘀,不必等到血液分离后才“凉血散血”。朱良春先生在治疗温病时也主张早期使用通利。他认为温病攻下法的主要目的是驱热、养阴、护法,其次是干便、消积。无论邪气在气中、在营中、表里之间,只要身体正气旺盛,没有脾虚泄泻,就可以用它来排秽、泻热、解毒,选用承气升降散,使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2.单一药物研究
流感实验研究常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和动物实验,根据用药和病毒攻击的不同有体外直接作用、模拟预防和模拟治疗等不同形式。许多学者通过鸡胚培养和组织培养筛选出几十种有效的中草药和复方制剂,如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败酱草、紫草、鱼腥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虎杖、贯众、重楼、知母、南瓜皮、百部、枇杷叶、香薷等。石榴皮、五倍子、地骨皮、海金沙、鹅不食草、艾叶、雪中肿节风、蔓荆子、满山香、南蛇藤、地锦草、蜡梅、甘草、厚朴花、白芷、野菊花、金樱根、苦参、桂枝、侧柏叶。许多学者对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大蒜、柴胡、飞机草、鹅不食草、鱼腥草、贯众、槟榔、黄芪等单味药抗流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黄芪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效果与抗病毒作用的峰值一致。
3.复合研究
中医用复方防治感冒。这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有效方剂,目前仍被广泛使用,其中不少已得到现代药理和临床方面的验证。陈如兴等人报道用黄芩20克、柴胡20克、羌活20克、板蓝根50克、蒲公英50克、生甘草10克制成200毫升1瓶“风热合刘”。* * * 100例风热型单纯性感冒患者,总有效率88%。其中32例白细胞计数偏高,20例有18例在治疗后48小时内降至正常范围。仅2例未恢复。另据报道,大元饮治疗湿热瘀阻所致发热16例,药用槟榔、白芍各20g,知母、黄芩各15g,厚朴10g,草果9 g,甘草。根据致病部位,加通络药,柴胡加少阳,羌活加太阳,葛根加阳明,大黄加邪人。煎服300毫升,每日两次,每6小时服150毫升。多数服用4-6剂后发热,2例发热6天。脾和肝随着体温的降低而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