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月饼。石饼及其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年的中秋节是我和妻子自2007年6月定居大连以来,在大连度过的第五个中秋节。今年中秋节,我和老婆去小儿子家和他们一起过节。8月14日,儿子儿媳相继打来电话,说明天是中秋节,我们一起去他那里过中秋节吧。他还说,他想邀请大家去看他的孙女朱珠的钢琴演奏,这样会更热闹。我们同意了儿子儿媳的安排。我对妻子说:“孩子们对这样的安排有自己的想法。媳妇是独生女,公婆现在住在我们儿子家。如果三个儿子来和我们一起过节,老两口公婆会觉得孤独寂寞。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我妻子同意我的观点。她说:“我接到孩子的电话也有这个考虑。中秋节在哪里不重要,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中秋节吃过早饭,我和老婆坐“乐购”班车去儿子家。她一进家门,她的孙女朱珠就迅速向她打招呼,并停止了钢琴练习。然后她拿出所有的玩具和她的爷爷奶奶玩。儿子和媳妇忙着做饭,做了一桌子菜。公婆边看电视边和我们聊天。中午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说笑吃海鲜,气氛愉快和谐。晚饭后,朱珠穿上幼儿园演出的服装,为我们演奏了钢琴。演出前,你要宣布谢幕,说出表演者的名字和你演奏的曲目,还有模特。她一次弹了七首歌,每首歌后,我们都热烈鼓掌鼓励孩子们。虽然是一些简单的曲子,但对于刚学琴不到一年的五岁孩子来说,已经很有价值了。大人小孩都很开心。
朱珠的钢琴演奏结束后,我们一起下楼,在社区广场、花园、小桥和小溪边拍照留念。拍完照片后,儿子把照片上传到网上,然后通过“云盘”传到我的电脑上,这样我和妻子就可以在当晚欣赏照片了。在儿子家吃完饭,我们就回家了。因为我和老婆一般晚饭后都会出去运动,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于是,我从儿子家回来后,休息了一会儿,喝了口水,就下楼了。老婆去做健身操了,我还是去了海军老兵退休之家快步走。
这时,月亮已经升到了天空的东南方。今夜,天高云淡,月明星稀,正如唐代张《春江月夜》中的诗句:“江上空无尘埃,天有孤月轮。”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这让我想起最近大连半岛晨报的一篇报道,说人们都在讲“十五月亮十六圆”,其实也不尽然。据统计,从1987开始的26年里,出现了14次“十五十六月圈”。十五期间月亮15圈还有12次,今年十五期间是15圈。我走在梧桐树下的林荫大道上,月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照在我的身上,脸上,地上。这有点魏的《松树林里的月光》的感觉。走到空地上,看明月,洁白如玉,像银盘。月光像大地上的霜,月光下的身影很清晰,就像晴天里的身影。我盯着月亮,想了很多,把我带回到那个遥远的童年。
小时候,我对中秋节印象深刻。现在中秋节结束了,大人小孩吃月饼是常事。超市里的货架上,包装精美的各种档次的月饼琳琅满目。今年中秋节,我和老婆买了大连一家食品厂刚加工好的“五仁”月饼,在沃尔玛超市,买了塑料盒子装的草莓哈密瓜馅的月饼。儿子媳妇也在自己的烤箱里烤鸭蛋黄月饼。这些月饼的质量可以说是不错的,但是现在我和老伴都老了,却不敢再多吃这些好月饼了。主要原因是月饼富含糖分和油脂,对老人健康有影响。所以我和老婆只能少吃点,尝尝味道。
我年轻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人民生活贫困。我们当时也不例外。因此,你可能不会在每个中秋节都看到月饼。有时候中秋节,家里只能买一斤月饼,月饼八个,一斤重。以前的秤是以“十六制”为单位,每个月饼两盎司。我们称之为两盎司。月饼叠好,用一张绿草纸卷成一卷,用一张红色的小方纸做标签,再用一根纸绳系好。那个月饼质量很差,皮白,基本没油。月饼的馅料不像现在的月饼,里面有核桃、花生、冰糖、苔玫瑰、葡萄干等等。那时候的月饼只有一点点糖,有的是一点点绿玫瑰。老人们称之为青红丝。我记得嘴里的青苔味道有点淡。就是这种月饼。因为家里人口多,谁也画不出一块来。另外,晚上月亮升起,院子里供奉的时候才能吃。妈妈不得不切开月饼给我们姐妹。
那时候为什么要献身月球?老人们没讲过,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小时候听老人说过童谣:月密(即月亮,山西翼城方言,下同)丫丫,(爷爷)照顾娃娃,娃娃脸上有个痂。(脏)马一到就洗(明天早上)。老人们指着月亮的黑暗部分说那是一座山和一只兔子。所以,那时候我们以为月球上有山,山里有爷爷这样的神。慢慢长大后,听到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传说。
有时候年景不好,家里没钱买月饼,我妈就自己做。她把热干面放在蒸笼上蒸,混一点糖在里面,有时还会放一些炒熟磨碎的芝麻,就成了月饼的馅。拉一块面团,卷成一个馒头皮大小左右,包上馅,压在木制月饼模具里,在案板上轻轻一敲,就成了月饼。那时候没有烤箱,我妈就像烙饼一样两面烤。因为月饼里面的馅是蒸的,烫皮就行。自制月饼虽然质量低,但比买的月饼数量多。那时候,在连白面都很少见到的年代,吃自制月饼也是一件非常奢望的事情。
小时候过中秋,对“石饼”印象很深。在我们山西晋南老家翼城县,也有中秋节做石饼的习俗。家乡人管卵石饼叫“葛筐套”,这里只取其声。至于“葛篮集”这几个字,谁也说不清楚。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卵石蛋糕,因为它更受欢迎,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要做鹅卵石蛋糕,首先要有鹅卵石。人们去海滩捡手指蛋大小的圆形鹅卵石。捡回来后,把石头洗干净,晾干后,用沾了少量油的油布擦拭石头,这样做蛋糕时,石头就不容易粘在蛋糕上了。其次,就是做蛋糕。做圆石饼需要用面团,就像做芝麻饼一样。将面团做成芝麻饼大小的制剂,上面撒上糖或茴香,卷成芝麻饼大小的制剂。最后一步是做煎饼。不能用锤子烤“石饼”,因为锤子边缘较浅,一般用边缘较深的大平底铁盆。在院子里建一个土灶,灶上放一个装满石头的铁盆,铁盆下烧树枝等柴火。只能用烧柴火的方法,比如现在用电或者液化气,可能效果不好。当然,烧柴火的火力更强,火更均匀,也更经济。
把铁盆放在土灶上,大概要烧一个小时。铁盆底全是红色,铁盆里的石头滚烫。这时候用铁勺把铁盆里一半热的石头舀出来,放在炉子旁边有耳朵的小铁锅里。然后,用铲子把铁盆里剩下的石头摊开,把饼放在铁盆里的石头上。大铁盆里可以放五六个饼。把饼收起来后,把刚舀出来的一半石头倒进铁盆里,把石头紧紧地盖在饼上,以免露出饼。大概过了七八分钟,就可以把铺满石头的蛋糕拿出来了。同理,把饼翻过来,用石头埋起来。三到五分钟后,蛋糕就熟了。因为这个蛋糕完全是石头烤出来的,和铁锤烤出来的蛋糕完全不一样。“石饼”从外表看两面金黄,吃起来酥脆香甜,口味独特。普通的烧饼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当时农村生活水平低,家里白面少,只能做少量的白面饼做石饼,大部分是黑面。在农村,你用石磨自己磨面,一般三次。这样打磨出来的表面黑白适中,不算浪费。但在困难时期,人们总想多吃点,所以在磨面粉的时候,就四磨五磨,把小麦的皮都磨光了,把本该留给动物吃的麸皮也磨成了黑面。所以这种黑粉经常用来做卵石饼。就是这种黑面做的石饼。当时我们也觉得比玉米面包好吃多了。当然,农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做更多的白面饼。而且,有的还在面里烧点油。这样做出来的石饼口感酥脆,非常适合年纪大了嘴不好的老人。
那时,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低,但大多数人仍然要在中秋节前做一些石饼。当你走过村里的街道时,总会听到院子里挖石头的声音。它一定是在做石头蛋糕。当时我妈做石饼,除了多做些黑饼给家人吃,还做了少量白饼给亲戚用。同时要做一堆白面饼,晚上和月饼一起放在院子里的小桌子上,祭祀月亮。那一堆有七八个卵石饼,最底下的那个最大,直径七八寸,然后一个比一个小,堆在一起像个宝塔。最上面还要做一个小面兔,用筷子把面兔插在这堆蛋糕的最上面。献给月亮之后,我们都想吃掉顶上的小兔子。
我们家乡翼城县也有中秋节后走亲访友的习俗。当时走的亲戚没钱买礼物,就用卵石蛋糕当礼物。去亲戚家,一般都带石饼,有的带七个,有的带十个。因为白面短缺,亲戚拿的白面石饼大多舍不得吃,而是拿给其他亲戚吃。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村有个媳妇叫翠玲,她家三姐妹,翠玲是老二。她的姐姐妹妹们都嫁到了附近的村子里。今年中秋节后,翠玲带着自己做的小圆饼去看望姐姐。她姐姐不愿意吃这块卵石蛋糕。几天后,她带着翠玲带来的卵石蛋糕去见她的三姐。三姐不想吃。两天后,她带着鹅卵石去见她的二姐翠玲。姐姐走后,翠玲看着那块仍被自己用红圈圈起来的卵石蛋糕,知道那块卵石蛋糕是自己亲手做的。她想,我把这个蛋糕拿给我姐,我姐拿回来给我。这个卵石饼,在四处旅游了六七天之后,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主人。如果家里不困难谁会这么做?我心里真的有点说不出的感觉。这确实是当时人们贫穷生活的写照,也是无奈之举。
在我们家,中秋节过后,我妈用绳子把一串献给月亮的宝塔形石饼串起来,挂在窑洞的房梁上。为了怕老鼠的危害,也怕贪吃的孩子提前吃掉。冬天那些鹅卵石干的咬不动,然后基本上就很难再看到白面了。妈妈过几天会拿下来一两个,用小刀或者小锤子把晒干的卵石饼打成花生米大小的块,每个孩子口袋里放两个当零食。就像现在小孩子吃锅巴,虎皮豆,巧克力一样。因此,卵石蛋糕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参军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吃过妈妈做的圆石饼。有一年,爱人去部队探亲。中秋节过后,她给我带了一些鹅卵石。同志们看了都很惊讶。不知道蛋糕上的小坑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说是用手指一个一个按的。他们吃了之后都感觉很好。
从部队转业后回到侯马市。那时候住的是平房,有个小院子。在院子里,我们搭起了土灶,回翼城老家,从河滩上捡了些鹅卵石。我妻子亲自做了鹅卵石。那块卵石饼现在煮着吃,味道真的不一般。自己做的鹅卵石蛋糕虽然比买的好吃,但是做起来费时费力,不能经常做,偶尔做一次也能充饥。后来我爱人发现翼城的人在侯马市的大街小巷卖卵石饼,现在还在卖。他们做了一个大油桶的炉子,下面的炭火很旺,卵石饼质量还可以。老婆在侯马证券营业部炒股,有时候中午不回家,就买两只充饥。下午回家,有时给我带两块卵石饼。
自从来了大连就没见过圆石饼了。去年上半年回山西办理工资卡手续,顺便回翼城老家看看。在回县城的路上,我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补鞋匠。水果馅饼还可以,但是更薄。当然,做生意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不过蛋糕每个才五毛钱,价格合理,有甜有咸有原味。我立刻用20元起的钱买了蛋糕。卖饼的听说我是翼城人,想带他们的卵石饼去辽宁大连,特意多给了一些。我要带一些我带回去给公婆的鹅卵石蛋糕让他尝尝。公婆吃了之后,赞不绝口,连说:“好吃,好吃。”他还说山西的面食名不虚传。他在电视上见过山西的卵石饼,但从未亲眼见过。现在他吃过了,觉得比烧饼好吃多了。
为什么山西人对卵石饼情有独钟?我觉得这和中秋节的月饼是一样的。圆石饼可能是老一辈人对家人团聚的祈祷,是对平安、团圆、幸福的期待。小时候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往往很难填饱肚子,更别说指望有什么好吃的了。所以中秋节印象深刻的只有月饼和圆石饼,和“吃”有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中秋节有了进一步更深的了解。当兵离开家乡后的那些年,我基本上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所以,在我的记忆里,中秋节不再只是“吃”,而是有着无数的思念。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难道已经结霜了吗?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又沉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这是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直白易懂,又如此感伤。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的小农家乐,也让我想起了入伍时的山区农村。记得当年我在河北遵化县“清东陵”驻扎在长城脚下,和边境差不多的地方,过中秋,看明月,思念亲人。真的是有点:“今夜只有关山,千里之外,光一样。”(宋谢懿《江城子》)。我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儿子、父母和亲人。读到唐代山西周浦人陆伦的思乡诗:“三香庵秋色尽,三千里心去,思乡随月”,我更加想家了。为此,我还写了很多当时关于中秋节的诗。每到中秋之夜,看那如镜的月亮。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每年的月亮还是高高挂在天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时间在悄悄流逝,人在变。回顾父母的漫长历史,我们渐渐老去,觉得时光飞逝,人生苦短。李白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曾照古人。今若古人流水,* * *望明月。”说到这里,有些伤感。
如今,我和妻子带着小儿子住在大连,但老家还有亲戚。而且我的大儿子,一家四口,还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太原。所以对中秋节还是有所思念和担忧的。还好现在有互联网,可以和我们的儿孙以及他们在老家的亲戚视频对话,聊聊我们的相思之苦。人们常说:“八月十五月圆,家家户户人口满。”也是在古代农耕时代,全家人聚在一起,在前门周围的土地上刨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秋之夜聚在一起。那很好。当今社会越来越发达,交通和通讯日新月异,地球也逐渐变小。一家人不可能在同一个省、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国家生活工作,往往相隔万里。
目前国家规定“黄金周”放假,中秋节正好在国庆节前后。如果“两节”差不多,人们可以利用长假聚在一起过节,但毕竟走的人多,聚的人少。但细想起来,中秋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不重要,只要平安快乐,多少人聚一聚就好。不如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沉浮。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2012中秋节
?“在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