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怎么办?
虽然胁痛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伤,但内伤引起的胁痛更为常见。
胁痛的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证表现为胁肋胀痛,运动不稳,胸闷气短,嗳气频繁,苔薄脉细。
疏肝理气法。
药方上的草药
1、《全龙汤》:杨树润主任根据多年中医临床工作经验,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具体调整用药,临床疗效肯定。
1.柴胡疏肝散加减(张介宾《镜月全书》)
处方:柴胡12g,枳壳、香附、川芎10g,白芍15g,佛手12g,青皮6g,郁金12g,甘草6g。用水煎服。
肝郁火旺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2g。
2.中成药
(1)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2-3次。
(2)舒肝丸,每次1粒,每日2次。
3.橘叶饮处方(赖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橘叶15g,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鸡内金、川芎10g,郁金30g。用水煎服。
血瘀证表现为疼痛是局限性的,或者在胁肋刺下可见肿块。舌紫暗,脉沉涩。
治疗方法:化瘀通络。
药方上的草药
1.主方失笑散(陈等《太平惠合剂》)、丹参饮(等《宗彝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2g,丹参20g,乳香、没药各9g,延胡索12g,郁金、柴胡10g,三棱9g,甘草6g。用水煎服。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3次。
(2)三片或七片,每次四片,一日三次。
3.加味失笑散(刘国濮证明)
处方:五灵脂、蒲黄、郁金、三棱、当归尾各65438±00克,枳壳65438±02克,鸡内金9克,金钱草、茵陈各65438±05克。用水煎服。
肝胆湿热证表现为胁肋灼热或绞痛,胸闷纳差,口干口苦。恶心,或发热,或黄疸舌红腻苔黄,脉弦滑。
清热治湿热。
药方上的草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戴笠《石兰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柴胡各12g,栀子、木通各10g,车前子12g,茵陈20g,川楝子10g,木香6g(下),甘草6g。用水煎服。
如结石堵塞胆道,可加金钱草30g,郁金12g。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味方,胡合剂(赖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虎杖、忍冬藤、雪中、茵陈、生地各15g,半枝莲30g,白茅根30g,板蓝根30g。用水煎服。
肝阴虚证表现为隐隐的胁痛,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热头晕。舌红少苔,脉细。
滋阴柔肝法。
药方上的草药
1.《加味一贯煎》(魏柳州医话)
处方: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65438±05g,当归、川楝子、佛手各65438±00g,甘草6g。用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方剂甘阳汤(胡恒甫方)
处方:生地、枸杞子、当归、沙参各65438±02g,白芍65438±05g,山茱萸、川楝子、炒谷芽、炒麦芽、麦冬各65438±00g。用水煎服。
其他治疗胁痛的方法
1.厂外处理
(1)大葱20g,莱菔子15g捣碎,加热,外敷痛处。
(2)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捣碎,外敷痛处。
2.针灸疗法
(1)体针:经验性选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用泻法;虚证取肝俞、肾俞、奇门、间行、足三里、三阴交。用补虚止泻之法。
(2)皮肤针:用皮肤针轻敲胸胁疼痛处,加拔罐。
(3)耳针:取患侧的肝、胆、神门、胸等穴位,实则强刺激,虚则轻刺激。将针放置30分钟,或者将针埋在皮肤中。
3.饮食疗法
(1)茉莉花茶:茉莉花10g,冰糖适量,开水冲服。适用于肝气郁结。
(2)郁金三七花炖瘦肉:郁金15g,郁金10g,猪肉瘦肉100g,* * *煮汤,加盐调味吃肉喝汤。适用于血瘀型。
(3)鸡骨草炖瘦肉:鸡骨草30g,猪瘦肉100g,* * *煮汤,加盐调味吃肉喝汤。适合湿热型。
(4)北沙参玉竹炖老鸭:北沙参30g,玉竹30g,老鸭半只,加水炖至熟,加盐调味。适用于肝阴虚。补充:胁痛的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胆湿热、肝阴虚。其病变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除气滞血瘀,直接伤及肝胆外,还与脾胃、肾有关。在病证方面,有虚有实,但实证多见。气滞、血瘀、湿热为主要实证因素,气滞为三者之首。虚证多属于阴亏血亏肝。此外,久而久之,热致阴虚、肝肾阴虚也可出现虚实。胁痛临床辨证应重在气血。一般胀痛多为气滞,疼痛不定;刺痛多属血瘀,但疼痛有固定部位;隐痛多为阴虚,其痛为持续性;湿热引起的胁痛多为剧烈,并伴有口苦、苔黄。治疗以疏通为主,实证研究多采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的方法。虚证的治疗以养阴柔肝为主,可适当加入理气之品,调理肝气,提高疗效。希望你能满意的接受。-谢谢你!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