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汗草,第1版

来源“植物名称与事实的考证”

拼音名称pü hà n c m: o

别名野生紫花苜蓿、品川菝葜中国、菝葜中国(中国豆科主要植物图解)、铁扫帚(四川中药年鉴)、桑雪草(陕西植物药考察)、粗榧、日本粗榧(上海常见中药材)、青葙子(常用中药材)。

来源是豆科植物油性树脂的全草。花期收割全草,阴干。

栖息地分布生于沙山、山坡、草地、海边。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

化学成分

草木樨含挥发油、香豆素、脂肪油3.5-6.3%、果胶7.1%、木质素3.16%。茎含有2 ~ 3%的油。

草木樨干草含蛋白质17.70%,乙醚浸出物2.63%,粗纤维34.14%,无氮浸出物35.03%,碳水化合物69.17%,钙0.82%,磷0.29%,镁0.38%,灰分655。香豆素、β-谷甾醇和各种糖如葡萄糖、果糖、山梨糖、棉子糖和纤维二糖也从鲜草中分离得到。

油性树脂含有o-羟基肉桂酸,即苦味酸、反式o-羟基肉桂酸、4-羟基肉桂酸、香豆酸、伞形酮、东莨菪素、木犀草素、o-香豆酸葡糖苷、木犀草素葡糖苷、o-羟基肉桂酸葡糖苷、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腐烂的植物含有苜蓿酚。根和茎含有对香豆酸、邻香豆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叶和芽含有木犀草素,即o-羟基氢化肉桂酸、木犀草素葡萄糖苷、o-香豆素葡萄糖苷、木犀草素和七叶树树皮素。茎和叶也含有由C16到C30的酸和C20、C24和C28的醇制成的蜡。鲜韵花中含有刺槐苷等黄酮苷。种子含有木犀草素和四种萜苷。

药理作用

黄花草木樨具有抗疟作用:可减少鸡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数量,且用药得当,血涂片可转阴,可破坏疟原虫的形态,但其破坏方式与常山、甜菜、奎宁不同。草木樨吃香豆素,少量没有毒性,但大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心脏压抑、四肢发冷。马、羊和其他牲畜如果吃太多草会瘫痪。白香草桂花含有苜蓿酚,所以可以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叶、茎和根的提取物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根含皂甙,有溶血作用(pH 5.6)。

同样的植物,桂花,也叫:黄陵凌香。具有抗菌作用(芽孢杆菌幼虫)。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毒性低,大量服用可延长其凝血时间而不影响其出血和凝血活酶时间。能拮抗肾脓水对离体兔耳血管的收缩作用。局部应用可抑制甲醛和丙二醇引起的兔背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于组胺和蛋清引起的,效果不是恒定的。能抑制大鼠后肢甲醛性水肿,抑制巴豆油性水肿需要大剂量。这些作用有点类似于香豆素或橙皮苷。

性品味

又硬又冷。

①《四川中药志》:苦、淡、凉、无毒。

②上海常见中药材:辛、平。

功能指示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治疗暑热、胸闷、疟疾、痢疾、淋病和皮肤溃疡。

①《四川中医志》:清热解毒,杀虫利尿。治疮、风丸、红白痢疾、淋病。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和中、健胃、祛湿。治暑湿,胸闷,口腻,口臭,头胀。头疼。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敢毒,止痢止疟,健胃祛湿。治疗痢疾,疟疾,口臭和头痛。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3 ~ 5元。外用:烟。

附加处方

(1)治疟疾:草桂花一两。熬汤。疟疾发生前一小时服用。(吉林中草药)

②治疗疥疮、褥疮、脓疱疮:将汗液、黄柏、白芷、雄黄、花生、冰片、艾叶研成粉末,卷成纸条,点燃。(四川中医年鉴)

注:同样的植物,即黄花草木樨(也称为“Ecclesiatica”)和黄花草木樨(也称为“黄花草木樨”),在贵州和陕西也被用作发汗。降香黄檀的株高为10 ~ 50cm;叶子中间以上有细齿;花长2 ~ 3毫米。分布于中国西南和华东地区。桂花的株高为1 ~ 4m;花冠白色。分布于西北、东北、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