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炼蜜为丸的实践
蜜丸的制备方法包括炼蜜、混药、制条、制丸、包装和储存步骤。
蜂蜜的选择和提炼是保证蜜丸质量的关键。一般为乳白色、淡黄色,口感香甜,无杂质,稠如凝脂油,水分较少。但由于来源、产地、气候的关系,其品质并不一致。北方产的蜂蜜一般水分较少,其中以荆条、枣花蜜最好,南方产的蜂蜜一般水分较多。
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酶,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度。其方法是:小规模生产可用铜锅或锅直火加热,文火冶炼;大规模生产可以通过蒸汽夹套罐和真空蒸发浓缩罐进行精制,最后过滤掉杂质。蜂蜜精制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陈蜜。
嫩蜂蜜将嫩蜂蜜加热至沸腾,温度达到110 ~ 114度,颜色变化较暗,粘稠,水分损失3%左右。适用于含有较多脂肪、淀粉、粘液、糖和动物组织的处方。
炼蜜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0 ~ 116度,会出现淡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摸有很强的粘性,但没有白丝,失水约13%。它用于含有纤维、淀粉、糖和一些油的配方。
老蜜加热至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很粘,能拉出白丝。蜂蜜温度达到118 ~ 122度。适用于含有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的处方。
炼蜜:称取一定量的蜂蜜,放入蒸发皿中加热至沸腾(如有杂质,可过滤),继续炼至炼蜜程度,去除浮沫,有光泽。
药物组合:将炼好的炼蜜与药粉按比例混合(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一般为1: 1或1: 5,也有小于1: 1的,视药物的性质和季节而定。一般含糖、油的中药材用蜂蜜少。纤维素多、质地疏松的药物,用蜂蜜多。夏天少用蜂蜜,冬天多用蜂蜜。均匀揉搓成面团状颗粒(在搅拌机中机械混合或在其他容器中手工混合)。配药时一般趁热加入蜂蜜(如含胶质、树脂或挥发性成分,需待炼蜜稍凉后再配),充分混匀,使其内外湿润,色泽一致,软硬适中,可随意揉搓。
将面团状的软材放在一起一定时间,使药材和蜂蜜成分混合湿润,产生一定粘度后,即可搓条,搓条的粗细要一致,外观要光滑。即可以用手工或制丸板制成一定量的光滑球形微丸,用机械进行批量生产。
制丸时,先将药块称重,进行精确计量,即计算出每次要制丸的粒数和每粒丸的总量,根据计算出的量将药块称重,然后卷成预期的粒数。滚丸的功能词可以根据丸的大小来确定。药丸滚好后,分成小块,再滚成球形。
为了避免粘手和仪器,操作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润滑剂。润滑剂可由500g甘油或芝麻油(花生油)和95g蜂蜡加热熔化制成。夏天可以多加一点蜜蜡。
包装与贮存:蜜丸可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和蜡壳包裹,注明产品名称、批号和规格,贮存于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