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子4岁。他晚上睡不好。他经常歇斯底里,大声哭泣。挺吓人的。谁知道怎么治?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第二修订版将癔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种:①症状分离: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②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机能障碍。同一患者往往只有一两种症状,每次发作多为相同症状的重复。
癔症是由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明显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多在35岁前开始,起病突然,主要表现为无器质性基础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改变。具体表现如下:
(1)癔病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性障碍。
①情绪爆发:患者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自由宣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大声哭闹,极其夸张地向人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顿足,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的持续时间与周围环境有关。情绪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2)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或嗜睡,患者突然晕倒,对呼唤无反应,不推;歇斯底里的朦胧状态、兴奋、情绪丰富或幻觉;癔病性神游,患者离家出走,四处游荡;癔病性梦游,睡梦中起床,开门出门或做一些动作后又睡着;歇斯底里的假性痴呆,幼稚的表达,答非所问,或者近似不正确的回答。
③癔病性精神病:患者表现为情绪激动、言语障碍、短时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3-5天后恢复。
(4)歇斯底里的鬼迷心窍:常见于农村妇女,意识范围狭窄时,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吻说话,或自称是某仙的化身,或进入冥界说些“冥界”之类的话,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病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性癔病。
①感觉障碍:感觉丧失,患者只能轻微地感受到强烈的刺激,甚至完全没有知觉,其特点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无法用神经病理学知识解释:超敏反应,患者对局部触摸特别敏感,非常轻微的触摸时疼痛异常;感觉异常,患者感觉喉部有异物或阻塞物,好像有球状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检查未发现异常;视力障碍,常见的有突然失明、弱视、视力向心性缩小,但眼底检查正常,两瞳孔反光良好。患者什么也看不见,但行走时能避开障碍物。听力障碍,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耳朵突然丧失听力,但背后传来的声音可引起瞬目反应,睡眠中可被唤醒,客观检查未发现阳性发现;心因性疼痛是指精神刺激后出现剧烈头痛、背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但客观检查未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
②运动障碍:癫痫发作,常由心理因素引起。攻击往往是突然倒地,全身僵硬,角度弓反。有时是不规则抽搐,气短,也不应该叫。有时会揪头发,扯衣服,表情痛苦。一次发作可持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并随周围人的暗示而变化,一天可发作多次;瘫痪多见于单瘫或截瘫,有时为四肢瘫,起病较急,瘫痪程度可轻可重。轻者能动而不能动,重者根本不能动。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损伤特征。瘫痪肢体一般无肌肉萎缩,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少数病例治疗不当,瘫痪时间过长可视为废用性萎缩;失音时,患者保持沉默,经常用手势或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客观检查显示脑、唇、舌、腭、声带无器质性损伤。
③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有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恶心、腹胀、厌食、呕吐、尿频、尿急、心动过速、气短等症状。
所谓“鬼神附体”是一种常见的癔症,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中也偶有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情丰富、想象力丰富或迷信的人,尤其是农村妇女。首先,患者有相信鬼神的思想基础,容易接受暗示性的人格特征。经过强烈的精神刺激,在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经过自我暗示,如怀疑鬼神会附身,或环境或他人的口头暗示,病人自称是某某神仙,是死去灵魂的化身。这个时候病人往往会以这些着魔人的语气和身份说话,语气变得特别。他演讲的内容与患者当时的内心体验有关。它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经过暗示性治疗后,患者能迅速恢复自己的身份,发作后能部分回忆起发作经过。
“鬼神附体”本身只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是患者在强烈情绪反应下的一种病态体验。她用死人和鬼神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只有患者自己相信鬼神,才会在患病时出现“鬼神附体”的症状。另一方面,不信鬼神的人,无论多病都不会有这种症状。目前农村文化落后,封建迷信盛行。有些癔病患者被鬼神附体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一些巫神借此机会宣传迷信,骗取患者钱财,促使患者身心残疾。希望广大患者及其亲属相信科学,不要上那些江湖骗子的当。
“老牛屏住呼吸”是癔症的一种表现,占农村癔症患者的一半,占住院癔症患者的1/5。多见于易激动、情绪化、自以为是的年轻女性,一旦违背自己的意愿,在一场争论中失利,就无法达成目标或感到委屈而生病。表现为突然摔倒在地上、沙发上或人们注意的地方,以博取同情。同时四肢运动不规则或僵硬,口中喊叫、咒骂或动作怪异,并伴有屏气或深叹、吸气。虽然他没有回答问题,但他没有任何无意识障碍或呼吸停止。患者可以听到和看到周围人的反应和行动,他的发作也随之波动。发作时没有大小便失禁和咬舌头,身体外伤也不大。发病时间至少半小时或数小时,一般发生在白天,在安全、拥挤的场所,不会因发病而受伤或致命。发作后行为正常,可完全或部分回忆疾病中的情况。后来患者经常说:“那时候脑子清楚,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1)大发作:一般无精神因素,意识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提示治疗无效等。,可以微分。
(2)反应性精神病:病程长,常有强烈的精神外伤史,症状非阵发性,动作混乱无目的,提示治疗一般无效。
[编辑此段]家庭急救
(1)保持冷静,把病人放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使他与噪音隔离。
(2)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针刺任重、合谷、足三里、涌泉等主穴,配以曲池、三羊角、少尖等穴。
(3)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协助患者找出疾病的原因和影响疾病恢复的因素。
(4)病情严重者可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编辑本段]癔症的治疗
由于该病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呈急性发作,临床体征不同,病程可有所不同。情绪爆发、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往往会复发。内脏功能障碍和运动、感觉症状持续时间长,改善后可复发。病程长短,能否回本,取决于病后处理是否正确。对不良暗示的处理不当或接受不当,尤其是医护人员的不当言语,往往会增加病情的顽固性,延长病程。因此,及时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得当可使症状迅速消失,疗效巩固,避免复发。
这种疾病的预后一般是好的。如果少数患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频繁,治疗难度较大,具有明显癔症人格特征者也较难治疗,容易复发。极少数有瘫痪或内脏功能障碍的癔症患者,如不及时妥善治疗,病程会延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并可能因并发症影响寿命。
癔症的治疗既容易又最难。关键是医护人员要热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找到病因,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等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①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家属的各种疑虑,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及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了解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放松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自身也要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性的态度去处理面对的一切,而不是情绪化,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克服性格缺陷。
②暗示疗法:是消除癔病症状,尤其是癔病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进行暗示性治疗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影响。所有无关人员应离开治疗现场,避免因家属或周围人的恐慌态度或过度关注而加重症状,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要热情、冷静、自信,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接触患者、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信任医生。实践证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往往是决定建议治疗成败的关键。在口头暗示的同时,应根据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氧、针灸、肌注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注射钙剂、电刺激治疗等。
(3)催眠疗法:利用催眠状态下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文字进行暗示,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2)药物治疗
癔症发作时,若患者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氯丙嗪或盐酸异丙嗪(各25 ~ 50毫克)或地西泮(10 ~ 20毫克)肌肉注射使患者入睡,许多患者醒后症状消失。
(3)物理治疗
中药、电针或针灸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给予口头提示,效果会更好。处于痉挛状态、朦胧状态、昏睡状态和木僵状态的患者可以针刺任重、合谷和内关,这些穴位都是用强刺激或电刺激的。瘫痪、挛缩、呃逆、呕吐等症状。接受DC诱发的电刺激或针灸治疗。用于失音、耳聋等。,电刺激和电兴奋也可用于治疗。
虽然癔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分离型,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第二种是转化型,主要表现为身体机能障碍。
癔症的精神症状常发生在精神刺激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情绪失衡。病人的情绪是浓厚的、夸张的、人为的,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意识障碍多见于朦胧状态,意识活动仅限于与情绪体验有关的内容,给人一种暴露或“发泄”的印象。有的觉得很委屈;有的惊恐迷茫;有的情绪爆发,容易激动,甚至哭笑不得,捶胸顿足,头撞墙,在地上打滚,手舞足蹈,撕扯衣服,唱歌咒骂等戏剧性表现;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换气过度;有的癫痫发作;有些人用生动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来博取围观者的关注和同情。人越多,攻击就越厉害。因此,发作时应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中,尽可能减少陪伴,以稳定患者情绪,促进症状逐渐缓解。
癔症具有突发性、夸张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其症状明显情绪化,甚至给人一种人为的印象。可以在暗示或自我暗示下发生,也可以在暗示下变好。如果已经明确诊断为癔病,在场的人不要惊慌,更不要指责病人装病。正确的做法是让紧张的气氛平静下来,即不要否认或夸大患者的症状,让患者冷静下来,相信给予一定的刺激后可以好转。他们可以随意刺激或针刺合谷、任重、内关等穴位,平静下来后即可缓解。对于有“老牛憋气”的人,不要捂住口鼻,弯曲四肢,以免窒息。歇斯底里的兴奋或身体机能障碍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处理。
有些人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件,或为了获得赔偿,或为了逃避服役,或在囚犯之间,经常作弊,其表现形式有时很难与歇斯底里区分开来。由于癔症的夸张和表演色彩,常常给人一种装病的感觉。但是作弊者有明确的目的,他们的症状很容易被意志所控制。它们可以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很少能持久,在公共场合也经常受到影响。
在集体场合,如学校,一个人患癔症后,周围的人目睹病情,由于不了解病情,或受迷信或不科学解释的影响,产生恐惧和紧张情绪,加重了精神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有的人相继出现症状相同的癔症发作,有的人更容易因为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经期而引起癫痫发作。大发作的症状与首次发作基本相同。
由于癔症发作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而癔症患者在癔症发作前的特殊人格特征,如情绪强烈而不稳定、容易情绪化、情绪幼稚、急躁任性等,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其情绪和行为容易受到他人言语、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在癔症发作时,如果亲人的言语、行为、态度不当,因此,癔症发作时,亲人首先要冷静,避免过度的关心和热情,避免恐慌,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为了改善病人不愉快的情绪,亲属可以有意识地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让病人暂时离开环境。
心理疗法是治疗癔症的主要而有效的方法。亲人、朋友、邻居、单位领导、同事在治疗过程中能否积极配合,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癔症患者的亲属要重视医生的解释和劝说,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原因,知道这是一种可以完全治愈的功能性脑疾病。要改善对病人的态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调整环境,去除精神刺激。当歇斯底里发作时,亲人不要惊慌,也不要太在意。癔症治疗过程中,亲属要全面客观地向医生介绍病史。在实施各种治疗方案时,亲属应放心离开治疗现场,为治疗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否则,亲属的过度关心、紧张或恐慌会影响患者,可能成为不良暗示因素,加重症状,给治疗带来困难。治疗后,当部分症状好转时,亲属应配合医生继续鼓励或暗示患者,使症状得到更好的缓解。同时,亲属也要正确对待精神刺激,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和转归,缓解其紧张情绪,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对巩固治疗,避免反复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歇斯底里的病态人格
癔病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病患者的情绪和人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在患病后更加突出:
(1)高度情绪化:平时情绪趋于幼稚、反复无常、任性、易怒、敏感、多疑,经常因为轻微的闭锁而发脾气或哭闹。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容易对人对事情绪化。
(2)高度暗示性:是指患者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的影响,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当时我自己的一些不适产生了一些相应的联想和反应,这叫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绪倾向。如果他对某事或某人有情感倾向,他很容易受影响。
(3)高度自我表露: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过分吹嘘和展示自己,喜欢成为关注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幻想丰富:充满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绪的影响下容易将实现与幻想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