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难?
甘肃省中药发展虽开创了新局面,但仍未走出“中药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研发弱省”的困境。调查发现,人才实力薄弱、地方转化能力差、审批管理机制僵化,阻碍了甘肃省进一步将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痛点一,拔尖人才捉襟见肘,医疗技术传承缺失。很多人表示,由于经济不发达,甘肃省中药企业、医院、高校存在人才引进和流失的双向问题。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说,学校整体人才实力较弱,只能在情感上留人,尤其缺乏“领头雁”。遇到重大问题,顶尖人才捉襟见肘。此外,一些独具甘肃特色的中医药技术,如炮制方法、民间偏方等,也因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
痛点二,原位转化能力差,资源丰富难以盘活。甘肃省委书记林多说,目前甘肃省中药企业已获得上千个药号,但由于生产力不足,大多处于“躺在家里睡觉”的状态,丰富的药材资源难以盘活。据介绍,甘肃省大型药企少,加工能力低。大部分药材仍然作为原料出售。中药材初加工能力和药厂用量不到药材总产量的30%。
痛点三,管理模式僵化,审批门槛高。由于西医规范管理的应用,我国中药新药R&D评价通过率较低。数据显示,甘肃省2015和2016年中药新药批准文号连续为零。甘肃省中医院科研部主任罗、定西扶正药业董事长卓霞等。表示,僵化的模式提高了审批门槛,导致该省新的中药和医院制剂的开发和创造越来越少。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