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在中药中有什么作用?
茯苓(Schw。)狼,一种食药用真菌,属于担子菌、多孔菌科、伞形科,是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别名: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竟陵、茯苓、万安、二苓、凌敏、松茯苓;性味:甘淡,平;归经:归心、归肺、归脾;功效:健脾、安神、利尿、增强免疫力。被称为中医“四王八宝”之一,是各种方剂的重要配伍药物和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常用于药膳和保健食品,如茯苓糕、茯苓包子、茯苓茶等,都是著名的滋补食品。茯苓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茯苓酸、茯苓酸、脱氢茯苓酸、茯苓酸和茯苓多糖。药理研究证明,它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镇静、利尿、止吐等作用。近年来,茯苓被认为具有抗肿瘤、调节小鼠和人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调节IL-1、IL-6、TNF-α、TGF-β等四种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也有人指出,在体外实验中,茯苓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即含有10%浓度的茯苓乙醇提取物的培养液,能显著抑制人单核细胞分泌TNF-α、BIL-1β、BIL-6和GM-CSF,但当茯苓含量逐渐减少时,能促进分泌。2002年有人指出,雄性BALB/c小鼠连续三天腹腔注射茯苓子实体的50%乙醇提取物,分离脾脏,收集血清。经ConA刺激培养后,发现茯苓能显著提高血清中IL-2(Th1细胞因子)和IL-4、IL-10(Th2细胞因子)的水平。能促进BALB/c系小鼠脾细胞IL-2、IFN-γ(Th1型细胞因子)和IL-4、IL-10(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和mRNA表达,还能极大地促进脾细胞产生IgG1、IgG2a、IgG2b等抗体的能力。采用茯苓的传统保健配方,如由何首乌、泽泻、茯苓、白术、党参等组成的复方颗粒。在1 ~ 2钱/公斤体重的剂量下,可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过氧化物产物的脂质和丙二醛含量。另一种以茯苓为主的复方,太子参、黄芪、僵蚕各5元,女贞子、旱莲草、黄柏、牛膝各3元,焦山楂、丹参、薏苡仁各10元,苍术2元,茯苓15元,水煎浓缩,分两次服用,每次200毫升,服用两个月。此外,以茯苓为主的药膳,如炒茯苓蘑菇(茯苓22个,金针菇1斤,香菇3个,胡萝卜丝,姜丝,葱丝)和茯苓大枣粥(大米1杯,茯苓6元,红枣10,鸡丝),长期食用有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