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香茶藏因果,半壶清泉煮昆茶道起源。

茶道是欣赏茶之美的方式。

一种沏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泡茶、品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愉悦修德、学习礼仪、欣赏传统美德,是一项非常有益的美容仪式。喝茶可以镇定心神,有助于陶冶情操,排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道教的化身。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传入日本和韩国,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

茶道起源于中国。

至少在唐朝或者唐朝以前,中国的人们首先把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世界上流传。

饮茶、喝茶等茶道广为流传,风靡一时。没有不喝茶的王公贵族。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

最早也是最完善的茶道工艺是唐代陆羽开创的炒制茶道。陆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生动地描述了茶宴的高雅气氛和品茶的奇妙魅力。

唐宋时期,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都很讲究。随着一些既定的规则和仪式,茶宴分为宫茶宴,寺庙茶宴和文人茶宴。对茶的修身养性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南宋邵熙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荣熙将茶叶品种从中国带回日本,日本开始各地种茶。

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江省余杭县景山寺取经,并交换了寺庙的茶宴日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介绍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日本《名物集研究》对此有明确记载:“自茶道始,郑源所建崇福寺第一山南浦昭明,自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记载“南浦昭明自宋归来,携茶桌、茶道具至崇福寺”。

直到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 ~ 1598,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森野理夫成为日本茶道的高僧,才高举“茶道”大旗,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的四大法则:“和、敬、净、寂”。显然,这一基本理论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

中国的茶道很早就出现了,但可惜的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并在这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但他并未能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传统的茶道礼仪。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精神大于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于“茶道”的旗帜更为重要。没有仪式,人们就自称有“茶道”,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有茶就可以赞美,似乎泛化了,最终也就“道道”了。

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需要两个动作:放茶叶和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太复杂或者太讲究,一般人肯定不会把这种小事搞得这么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不仅仅满足于用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化,而是更敢于探索茶对人体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天然原料相结合,使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茶道最实用的一面,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和茶汤方式与我们今天的观念完全不同。

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磨成粉,过“罗”(罗),这是一个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于筛选茶粉的茶具。加入开水后,熬成糊状,同时加盐、葱、姜、陈皮、薄荷等。都加进去了,类似于一种很可怕的“胡辣汤”。这种气味完全奇特,让人难以下咽的“茶汤”,喝了能提神醒脑,让人不打瞌睡。

唐朝的茶道流传到后世,到元朝100年后在中华大地上全军覆没。相反,日本茶道保留了唐朝茶道的部分内容。

茶泡,兴起于元代,流传至今,但这里并没有“道”的成分。当今中国盛行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俭朴素的茶道思想”,以及许多扭腰的姿态。

因此,虽然“茶道”一词自唐代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新华字典》、《辞海》、《词源》中都没有这个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而是依靠个人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接近它、理解它。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达一定的礼仪、性格、意境、审美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中国唐代盛,宋明盛,清代衰。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茶、茶、温、茶具、环境五种境界之美,同时配以情志条件,达到“味”与“心”的最高享受。日本茶道被称为审美宗教,以和谐、尊重、纯洁和寂静为基本精神,继承了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研究探索中华文化复兴。茶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即以礼规范品茶的每一个细节,讲究茶、茶、温、茶具、环境,讲究饮者的自身修养和心境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