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简介
2英文参考针灸麻醉[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针灸麻醉[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针刺麻醉概述[1]。它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方法[2]。患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1],不会出现麻醉意外和副作用[1],特别是对于那些不适合药物麻醉的患者。术后恢复很快。目前已用于普外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儿科等,适应症广泛。适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四肢等100多种手术[3]。也适用于肝肾肺功能异常、休克、体质下降等患者。,或者对* * *物质过敏[3]。
4针刺麻醉的分类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脚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3]。
针刺麻醉的发展是在传统针灸学术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镇痛作用和麻醉作用的新技术[3]。针刺麻醉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于1971正式公布后,已有30多个国家开展了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等数十种手术。针刺麻醉的研究推动了疼痛生理学和麻醉学的发展,促进了经络实质和针刺原理的研究,成为医学、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
6针刺麻醉的特点针刺麻醉是以人体内经络的感觉传递为基础,通过穴位针刺来调动和发挥机体的镇痛调节功能。针刺麻醉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简单安全[1]。如果术中不用或少用* * *,患者就不会出现* * * [1]的麻醉意外和副作用。特别适合不适合药物麻醉的患者。由于患者清醒时痛觉迟钝或消失,生理功能保持正常,但其他感觉和运动功能保持正常,可积极配合手术[3][1]。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术后疼痛轻微,可以早吃早运动。另外,针灸可以调动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加速术后康复进程[1]。
7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刺麻醉是麻醉学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还在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镇痛不完全,肌肉松弛不理想,不能完全控制内脏牵拉反应[3][1]。
8针刺麻醉的原理针刺麻醉的机理本质是镇痛而不是麻醉,其类麻醉作用与真正的麻醉有质的区别,所以有人主张针刺麻醉就是针刺镇痛。然而,在针灸的理论和实践中,针灸镇痛具有广泛的功能和临床应用,广泛用于缓解或消除已有的疼痛。外科只是它众多应用领域中的一个。但针刺麻醉有所创新,对取穴和针刺方法有特殊要求,目的是提高机体的痛阈,达到类似麻醉的效果。因此,这种镇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一般的针刺镇痛。
事实证明,针刺能产生明显的针麻临床效果,是因为穴位能产生以下五种重要的基本功能:
①镇痛作用;
②抗内脏牵拉反应;
③抗创伤性休克作用;
④抗手术感染;
⑤促进伤口愈合。
9针刺麻醉的适应症针刺麻醉已应用于普外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儿科等。,且适应症广泛。适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四肢等100多种手术[3]。也适用于肝肾肺功能异常、休克、体质下降等患者。,或者对* * *物质过敏[3]。如甲状腺、上颌窦、青光眼、脑(前后颅窝)、全喉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脾切除术、剖腹产、腹部输卵管结扎、前列腺切除术、外侧半月板切除术等。[1].
一般认为头面部、颈部、胸部手术麻醉效果较好[1],适应针刺麻醉的病例较多,适用于心、肝、肺、肾功能不全,以及体虚、休克患者。因为腹肌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原因,适应针刺麻醉的病例相对较少,有待加强。
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副作用小,对于* * *物质过敏者,或因肝、肾、肺功能障碍、危重病、休克、年老等原因无法耐受* * *物质者,有利于保证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安全[1]。为了更好的把握,可以在术前预测针刺麻醉的效果[1]。
10针刺麻醉穴位的特异性从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正常人体、动物体的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出,在针刺穴位与针刺麻醉或针刺镇痛的关系中,穴位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的针刺麻醉效果不同。
②同一穴位或方剂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镇痛作用不同。
③同一方剂对镇痛和生理紊乱的作用不同。
④穴位之间存在相互加强或相互抑制的关系。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针刺的麻醉效果确实与穴位的特异性有一定的关系。
11针刺麻醉的操作有单纯针刺麻醉和针刺复合麻醉。
单针是指对穴位应用单一方法,如针刺或电极板、激光、指压、穴位注射[1]。
针刺复合麻醉,即以针刺麻醉为主,同时也使用少量药物麻醉[1]。
在临床操作中,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疾病等。根据循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和局部取穴法,选择合适的穴位。针刺后可以手动移针,也可以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有时适当使用少量辅助药物,如镇静、镇痛、局部麻醉或能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的药物。目前针刺麻醉仍存在镇痛不完全、肌肉松弛不充分、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1.1术前准备前,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病史、思想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统一了认识,确定了针刺麻醉手术方案。充分估计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因为针刺麻醉手术时患者是清醒的,所以术前有必要向患者介绍针刺麻醉的意义、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同时向患者解释清楚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懂得配合(如开胸时深呼吸等。).术前可在患者身体上选定穴位进行1 ~ 3针试验,了解“得气”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以便术中采用合适的* * *方法,给予合适的* * *剂量。
复合麻醉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药物。进针后捻转诱导15 ~ 30分钟,大部分可以开始手术。术中以手动运送针头为宜,以达到镇痛效果,患者能耐受[3]。也可以用电针* * *(叫电针麻醉醉)[3]。
11.2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疾病等取穴。,通过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择合适的穴位[3]。
11.2.1取穴原则取穴原则是易得气(最好是酸胀感),无痛苦,不出血,患者舒适,不影响操作者操作。
11.2.2十四经为主体穴位。有三种具体的选择方法:
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相通、主治可及的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和手术器官密切相关的经络和穴位。比如拔牙器阳明合谷穴、三间穴;腹部输卵管结扎术选择三阴交穴和太冲穴。
②近端取穴:选取手术附近的穴位。比如拔牙选脸颊车和大迎宾点;剖腹产选脉穴。
③根据神经病学理论取穴: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同一节段(或近节段)取穴,如甲状腺外科中的浮图、合谷、内关;其次,根据神经干分布选穴或直接选神经干在骨科手术中应用广泛。比如选择鸡泉穴或臂丛神经穴(腋动脉搏动两侧各一针)进行一些上肢手术;* * *第三和第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做一些下肢手术;在颧点,三叉神经第二分支,做了一些头部手术或脑部手术。
11.2.3耳穴选择耳穴选择有三种方法。
①根据藏象学说选穴:如“肺主皮毛”,切缝皮肤时可选肺穴;“肾主骨”,肾穴可选择骨科或胸外科切筋;“肝开窍于眼”的眼科手术可以取肝经穴等等。
②根据手术部位选穴:如阑尾切除术中选阑尾穴位;肺外科中的肺穴选择:胆囊手术取胆穴等。
③根据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来选穴:比如腹部内脏手术选口穴和耳根穴,因为它们受迷走神经支配。以脑、下肢等穴位为共同穴位,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内脏反射,这是由其生理功能所引导的。以上三种取穴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11.3 ***方法①手工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插入;耳针只能拧,不能插。送针频率为每分钟120 ~ 200次,扭转角度一般为90 ~ 360度,升降范围为5 ~ 10 mm,要求始终处于“上火”状态。手动运针要均匀稳定的进行,这是针刺麻醉的基本功,可以根据操作者手指的感觉来调节力度。同时,由于设备简单,在偏远农村和战时环境下开展针刺麻醉具有重要意义。
②电针:操作方法同电针疗法。针刺麻醉一般采用密波,* *的剂量要适中,患者能耐受的* *强度。
③水针:取穴方法与体针相同。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冷冻保护素、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杜冷丁可以用生理盐水稀释。此法常与手动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其他还有针压麻醉、器械压迫麻醉、电极板麻醉代替针刺。
④诱导留针:手术前对穴位进行一段时间的预处理,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在20 ~ 30分钟左右。分为一般归纳和重点归纳两种。前者是各穴位一般按穴位处方顺序运化,时间略长;后者是在手术前五分钟将针输送到关键穴位。* * *操作时一般应轻;但对于一些敏感部位,术中可加强针刺诱导;在一些较轻的手术步骤中,可以暂停送针或通电,使针保持静止。比如脑外科手术,切开脑膜后可以留针一段时间。
11.4手术后可以拔针[3]。
11.5辅助药物针刺麻醉往往在术前和术中需要少量的辅助药物,以提高针刺麻醉的效果,使患者在最安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常用的药物有镇静剂、镇痛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①术前用药:通常术前1小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术前15 ~ 30分钟肌内或静脉注射杜冷丁50 mg(部分患者可不用)。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术前30 ~ 60分钟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毫克。
②术中用药。术中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手术的具体情况,分别加用镇静剂、镇痛剂、局麻药或肌松药。如切腹膜、结扎大血管或强力牵拉脏器前,估计患者可能反应强烈,可提前使用1%普鲁卡因作为局部浸润麻醉。
术中用药时机要适当,最好在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反应之前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药的剂量也一定要合适。如果剂量过大,患者可能处于朦胧状态,无法清晰反映情况,失去与医生合作的能力。
肌松药的应用应更加谨慎,必须严密观察。事故一旦发生,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
11.6常见处方手术类型
体针还是耳针
操作
睑内翻睫矫正
清澈的眼睛和封闭的山谷
术前重点感应景明穴,不留针,术中使用合谷穴密波电针。
拔牙术
合谷头劳宫;或者用耳针治牙痛。
诱导20分钟,拔牙前针感可稍强。
扁桃腺切除术
合谷
诱导20分钟,术中继续手动输针或使用密波电针。
甲状腺手术
助突(双),或取合谷、内关;或在肺、神门、屏室、颈上用耳针。
诱导20分钟,术中继续输针或密波电针。
颅外科
颧颌或加金门、太冲;或者用耳针;肺,神门透肾,下肢或脑。
诱导20 ~ 30分钟,术中继续输针或电针。
肺切除术
合谷、内关;三阳络透门;手臂穿过肩膀;外部习俗渗透内部习俗。
诱导20 ~ 30分钟,术中继续留针或电针。患者应配合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
两瓣尖瓣的分离
合谷、内关、支沟;或者用耳针;肺、神门、胸、心、下肢
诱导20 ~ 30分钟,术中继续留针或电针。患者应配合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
胃大部切除术
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足三里、翳风、手三里和切穴
诱导20 ~ 30分钟,用五寸长的毫针将切口点和切口平行线埋入皮下,两针间距六厘米左右,使用脉冲电密波。
输卵管结扎
三阴交、仲颌、公孙、太冲;或者用耳针:肺、神门、屏室、生殖器。
一般诱导持续15分钟,重点诱导持续10分钟。术中继续针刺或电针。
剖腹产术
同脉、足三里、三阴交;或者用耳针:肺、神门、腹部、子宫。
诱导20 ~ 30分钟,术中继续输针或电针。
11.7注意事项①针刺操作,无论是手动运针还是电针,都适用于患者能耐受并感到舒适的中强诱导。不要太用力,如果患者感觉不舒服,会影响针刺麻醉的效果。
②针刺麻醉时患者是清醒的。所以对外科手术要求很高,一刀一割一针一结,要稳、准、轻、快,避免重复操作。手术室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造成患者坐立不安,影响手术。
③针刺麻醉还可能引起镇痛不完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因此,在某些病例或某些手术环节,需要做好术中辅助用药的准备,把握用药时机,注意控制剂量,防止药物副作用。
④对于一些病灶复杂、粘连多或探查范围广的病例,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腹部手术,针刺麻醉效果不稳定,要慎重。
12穴位针刺麻醉作用的相对性与穴位的主要功能相同,穴位针刺麻醉作用的特异性也是相对的。显示在:
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刺麻醉操作有一定影响。比如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穴位的处方,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选择上肢、下肢、颈、耳等不同部位的穴位来完成手术,甚至在下肢非穴位区(不在经络线上但有气感)针刺也能完成手术;
另一个是不同部位的选择,其针刺麻醉效果差别很大。比如颈部(浮图穴,两侧)最好,其次是上肢(合谷、内关,两侧),或者耳穴(神门、肺、交感、颈部、手术侧或两侧)最差。再比如针刺麻醉肺切除术,全国已经用了80多组穴位处方。穴位可以在身体各个部位操作,但效果不一样。如有报道,比较针刺多经多穴、上肢单穴(三阳络)和下肢穴群的针刺麻醉效果,一、二级率分别为74.8%、85.7%和50.0%,三阳络穴最佳。
②同一个穴位或同一个药方,对身体各个部位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如针刺合谷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加足三里穴及非穴位(但针刺感强)对头、胸、腹、背、四肢有镇痛作用;针刺神门、肺、交感、胃、脾、腹、三焦、皮层下、耳尖等9个耳穴,可显著提高胸、上腹部、下腹部十一个痛点的痛阈。在临床上,针刺合谷穴和内关穴用于头、颈、胸、腹和四肢手术也能取得成功的效果。
③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的穴位或方剂对针刺麻醉的各种效应没有绝对的影响。比如身体的功能状态不同,同一穴位或药方的针刺麻醉效果可以明显不同。不仅如此,随着身体机能状况的不同,针灸作用的方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针刺同一组穴位,对针刺麻醉前血压降至休克状态的患者有升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
针刺麻醉的临床效果13自1958创立针刺麻醉以来,针刺麻醉几乎应用于脑、五官、颌面、颈、胸、腹、四肢等各种手术及濒死休克病例,成功率一般可达80% ~ 90%左右。但是在不同的手术中,针刺麻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根据我国数万例脑、青光眼、甲状腺、肺、胃、子宫临床病例的统计,针刺麻醉的效果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针刺麻醉效果稳定,已通过省市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颅前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拔牙、输卵管结扎、全肺切除术等。
第二类针刺麻醉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不稳定,或接近效果评价,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针刺麻醉效果差的第三类手术,如肢体矫形手术、社会手术等。所有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度和个体差异。以镇痛为例,针刺穴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痛阈和痛耐受阈,降低疼痛反应。因此,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单靠针刺是不能完全缓解的,称为不完全镇痛,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临床麻醉方法,仍然存在肌松不足和内脏牵拉反应。这是一种不足,有时需要适当的药物来补充。
14针灸和麻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