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求学生涯。
在武汉大学教学初期,周同志长期担任高等微积分课程的助教,还担任过无线电原理、电磁波与天线、高电压工程、输配电工程、电传动、电信网络理论等课程的助教。,并在高层电离层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和无线电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的数学论文《拉普拉斯方程(在不同正交坐标系下)的求解及调和函数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发表在季刊《新科学》(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武汉分会主办,新华书店出版)上,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1951 6月晋升讲师。周同志在承担讲课的教学任务后,于1952编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电工基础》中文讲义,并采用了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武汉大学6月5438+0953+10月12-6月5438+09举行的教学改革师生代表大会上,在停课八天的情况下,他第一个作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报告,赢得了与会的600多名师生和其他学校代表的高度赞扬。在被光明日报的两位记者采访后,他于4月65日接受了两位记者的采访。在周同志的后期工作中,承担了许多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科研方面,与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同步发电机带电压校正器的复合励磁装置”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55科研项目优秀成果之一。与448厂合作开发的“交流磁电机放大器”和“磁放大器”两个项目于1957年6月顺利完成,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仍在量产。“跨磁电机放大器”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份学术研究报告,于1956年9月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全国电机放大器技术报告会”上,因其内容丰富、论述严谨而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次年7月,浙江大学和电器科学研究所共同编辑出版的《电机放大器论文集》仍被列为第一篇学术报告。
1957后,周同志受到的不公正待遇。1956年,学院提拔他为副教授,但在中央教育部审批过程中,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未获批准。面对逆境,他不断自强,坚持学习和研究。《华中工学院学报》第七期(1963 65438+2月)发表的变参数网络的脉冲转移函数和传递函数被钱学森、宋健合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的基础文献目录收录。
文革结束后,在1978年5月,同志被提拔为副教授。3月,党委纠正了周、同志的“右倾”错误。工作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他的知识积累发挥了作用,他的科研成果堆积如山,成绩斐然。1980晋升教授,1981被国家学位委员会遴选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自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电工组成员,电磁场计算国际会议中国联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电气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武汉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在中国已被收录在各种传记文献中,但英美两大著名传记中心(IBC和ABI)和美国纽约自然科学院曾发函30多次,索要个人资料,但均婉拒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