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养殖
目前地球上有2500多种蚯蚓,分布在中国的有160多种。然而,适合人工养殖并具有经济价值的蚯蚓种类并不多。要根据自己养蚯蚓的目的来选择蚯蚓品种。比如环毛蚯蚓,是人工养殖的常见品种,在中国分布的有十几种。适合人工养殖的如下。
1,爱森尼亚·威廉。一般长90-250 mm,宽5-10 mm,背部青黄色、灰绿色或灰蓝色,背部中线青灰色,周向带14-16节。目前,江苏和上海的水产养殖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常栖息于森林和草原的深层土层以及村落周围的肥沃土壤中。
2.湖北地龙。体细长,长70-220mm,宽3-6mm,有110-1338节,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色或深绿色,常见一条红色背血管。腹面呈灰色,尾部的体腔液常呈亮蓝色。环带有三个结,呈乳黄色或棕黄色。该品种繁殖率高,适应性广。常生活在临水的湿沟和山沟的阴凉处,耐低温。可以放养在入秋后落入水中的绿肥地里。
3.人参松毛虫。个体较大,体长120-400 mm,宽6-12 mm,背紫灰色,背部深色,鬃环略白。是中医常用的蚯蚓,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很难安家。最好在土壤质量好的草地和灌溉条件好的果园和苗圃里种植。
4、白颈圈毛螨。长80-150 mm,宽2.5-5 mm,中灰色或栗色背,浅绿色背。环带有3个节(位于14-16),腹面无刚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具有分布广、定居性好的特点,适宜菜地、红薯等作物田种植。
5.爱生是一条蚯蚓。该属植物有近2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我国各省区均有发现。目前世界上最常栽培的是赤子爱胜蚓和该属的赤子爱胜蚓。
6.赤子爱胜蚯蚓。长60-130mm,宽3-5mm,成熟重0.4-1.2g,通体80-110节,链带位于25-30节。背孔从第4、5节开始,背面和侧面呈桔红色或栗红色,节间沟无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两侧呈姜黄色,随年龄增长而加深,体扁平,尾稍钩。它喜欢生活在粪肥、腐烂的干草堆、污泥和垃圾堆中,具有繁殖力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天津市宁河县蚯蚓养殖总场贾黎明,在宁河县土产公司仓库后院,养殖日本引进的赤子爱胜蚓“太平2号”。一般繁殖条件下,年繁殖率可达1,000次,按体重计也可达1,000次以上。
人工养殖蚯蚓的产量不仅受品种、饲料、饲养方法的影响,还与管理技术密切相关。据研究,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产量相差一倍之多。蚯蚓养殖的管理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阶段投料
根据蚯蚓个体发育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是人工养殖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代同堂”混养方式,在收获和利用上不能分开收获,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虫如果不能收获,是对饲料和养殖设备的浪费。幼蚯蚓在最佳收获时间前的产量因收获而降低,人工分拣徒然增加劳动强度。因此,人工养殖时,需要建立专门的蚯蚓养殖池和蚯蚓生产池。
2、瘦饲勤除
成虫每月投喂两次,并清除虫粪,取虫茧或翻料床3-4次,每次投喂的厚度为15-20cm,使饲料始终保持新鲜透气,为虫子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
3、适时采收
以往资料推荐一年收获3 ~ 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蚯蚓体出现环带为标志)进行短期(一般1月为宜)高密度培养,并增加收获次数,及时调整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与收获的动态平衡,是抓住蚯蚓高产的关键。
4、轮换更新
通过蚯蚓种类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性轮换,不仅种群繁荣,而且避免了同一蚯蚓种群在同一床长期养殖造成的种群自然衰退。蚯蚓应每3 ~ 4个月更新一次。
5.育种管理
蚯蚓养殖可分为蚯蚓产卵、蚯蚓茧孵化、早期蚯蚓幼虫、晚期蚯蚓幼虫和蚯蚓成体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蚯蚓种子管理:养殖密度应控制在2 ~ 2.5 kg/m2或1 ~ 1.5万只/m2,每6 ~ 7天清除一次蚯蚓粪。采集的蚯蚓茧要放入孵化床进行水分孵化,蚯蚓苗床要用侧饲法翻转补充,以改善饲养床的生态条件,利于繁殖。
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为10 ~ 15 cm,保持孵化基细腻湿润,每平方米50000 ~ 60000个蚯蚓茧,每天用铁叉12次松土,以利于通风,提高幼蚯蚓成活率。
幼龄蚯蚓前期管理:当孵化基地大部分是粪便时,应及时清除粪便,采用滴粪法饲养,及时扩大床体,降低幼龄蚯蚓密度。饲料中可适量添加一些腐烂的水果,由少到多,用量要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3 kg/m2。
后期对幼虫和成虫的管理:后期幼虫生长迅速,需要增加掏粪和投喂次数,滴食法投喂,及时扩大床面进行繁殖。性成熟进入繁殖期,要充分发挥产蚯蚓、产茧的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采收利用,或更换老蚯蚓品种。
6.养殖密度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为2.8 ~ 3.1 kg/m2或2 ~ 2.1.0000条/m2。在此范围内,撒播的种子少,产量高。前期幼蚯蚓养殖密度可为2.5公斤/平方米或3万条/平方米;后期幼虫到成虫的数量可以逐渐减少到每平方米2万只左右。密度控制的核心是轮伐更新和扩大床育种。如果按照1: 1: 2: 4的面积比建设虫床、孵化床、早虫床、晚虫床,就容易控制密度。
实践证明,人工调控种群密度,充分利用幼蚯蚓的生长优势和繁殖床,适当高密度繁殖,适时扩床;采用稀饲、勤除草、增加收获利用次数是蚯蚓人工养殖获得稳定产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