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虽然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出现之前,中药起到了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转氨酶、促进黄疸消退、暂时缓解病情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单位中药或方剂证实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分子量大,不可能像化学药物一样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抗HBV。几年前有报道称氧化苦参碱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2005版指南中也有提及,但其抗病毒作用较弱,无法达到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那样对乙肝病毒的长期抑制作用,也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因此2010版指南中删除了氧化苦参碱的内容。

氧化苦参碱的作用:氧化苦参碱是我国学者从苦豆子中提取的,已制成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制剂。国内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可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82-84]。但其确切的抗HBV效应还需进一步扩大,并通过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然而,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从中药中找到类似抗虐待狂药物青蒿素的抗HBV成分,成为新的乙肝病毒杀手,为治疗慢性乙肝或消灭乙肝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中医治疗慢性乙肝也不是没有优势,一位中医专家说得好:“抗病毒是中医治疗乙肝的软肋,我们不能用中医的软肋去和西医的强势相提并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促进疾病康复。这是中医的优势,也是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