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综合征的治疗
早期,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后,我会感到头晕,脖子和肩膀很累。这个时候只要注意适当的身体活动,放松心情,乐观一点,也可以做短期的外治,就能恢复原来的放松状态。如果不重视以上症状,病变进入中期,就会出现颈肩肌肉痉挛、颈部僵硬、双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此时颈椎已发生退行性改变,但仍处于可逆阶段。认真治疗可以避免退行性疾病的进展,甚至组织疾病也可以恢复。疗效可靠的中药外敷,能迅速缓解症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正确的行走坐姿,可防止复发。如果放弃中期治疗,颈椎病进入晚期,骨质增生密度增加,椎间盘突出髓核机化,椎管变窄,治疗难度加大。因此,一旦出现颈肩不适,应及早治疗。
执行“聚焦病灶”的诊疗规则,按照常规治疗的五个治疗步骤进行治疗;分别对颈、肩、臂和肘的肌腱进行经络按摩,以释放肌腱的张力,使患者获得显著的舒适感,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采用针灸分期治疗颈、肩、臂和肘的肌腱结病变。针刺后拔罐疗法;给予必要的辅助治疗;那些由骨骼病变引起的疾病通过整骨疗法治疗。
这时候只要注意适当的身体活动,放松,乐观,或者做短期的外治,就可以恢复原来的放松状态。如果不重视上述症状,当病变进入神经压迫阶段时,就会出现颈肩肌肉痉挛、颈部僵硬酸痛、上肢经常酸痛不适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及时认真的治疗,就可以避免退行性疾病的进展。
手法治疗:本病手法范围广,适用于任何时期的功能治疗。可根据病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轻症状,恢复功能。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可以去除粘连等障碍,得到康复。
中药内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比如滋补肝肾、强筋骨、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药物。肩周炎、颈肩综合征多为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疾病对神经组织的刺激、挤压、压迫而引起的颈肩痛症状的总称。
肩周炎和颈肩综合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与体质、特定职业、生活习惯、风湿寒凉、外伤等有明显的关系。临床上,神经衰弱、胃肠吸收差、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的人,容易患颈椎病、颈肩综合征。
一、缓解颈部疼痛的方法:坐着或站着,保持上半身直立,然后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相对,按在脖子后面的正线上,自上而下。手指向前,头向后压就行了,就是比较用力。这样反复做2~3次,可以快速消除长时间低头造成的颈部疼痛和僵硬。二、缓解肩部僵硬:站直,双手放在背后,伸直手臂扣住双手,然后肩部前后移动,或者双手自然下垂,肩关节转圈运动。这样可以缓解肩部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前一种方法可以和肩胛骨及其周围的肌肉一起放松。
三、缓解腰部僵硬的方法:久坐后,经常感到腰部酸痛僵硬。有人说感觉像自己的腰。这个时候,很多人会习惯性的站起来捶腰,或者围着腰转。其实还有一种方法:一只手放在腰后,另一只手放在额头上,下肢站直,上身后仰。虽然做起来简单,但是效果一点也不简单。如果在家,还可以做“燕子飞”:平躺在床上或平板上,双手放在背后,一手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双腿向上弯曲,同时上身向上抬起。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多人只能稍微抬起上半身。这样做几次,你会感觉整个背部的肌肉都放松了,简单有效。
中药外敷主要用于治疗各类颈椎病,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强筋壮骨。
葛根24克,伸筋草、白芍、丹参65438±05克,秦艽、威灵仙、桑枝、鸡血藤65438±02克,每日一剂。早晚两次热敷。将药渣用布煎服,早晚用毛巾将药敷于颈肩肌肉,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颈性头痛多发生于脑力劳动者和家庭主妇,尤其是中青年,情绪和疲劳均可诱发。由于颈椎X线片骨骼无异常,多数患者被误诊。事实上,即使颈椎x光片正常,枕三角区的肌筋膜紧张也会导致脑部供血不畅,从而导致颈肩综合征,而不会出现骨骼病变。对于病程较长者,可在治疗的同时给予生活指导,必要时配合活血化瘀方药进行辅助治疗。
方法一
适应症:颈部酸痛、手指麻木、上肢无力、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或突出、椎管狭窄等。
取穴: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百老穴、首义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宣石穴、阳陵泉穴、天顶穴、腕踝针(腕踝针是一种简单的用毫针在手腕或脚踝的相应穴位进行皮下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疗方法:先按摩患侧上肢,找出颈部压痛明显的夹脊穴,再进行针刺。然后取背穴针离开,间歇运针。如果手指严重麻木,采取边缘和针刺宣石点出血。在手腕和脚踝上的4、5和6点进行针灸,针尖向下,留针30分钟。每天针刺1次,10天为一个疗程,风池、曲池等穴可加用小剂量丹参注射液,阳陵泉穴可直接艾灸。
方法2
主治:颈痛、视物模糊、四肢冰凉、头晕恶心、行走困难。
取穴:颈部压痛明显的夹脊穴、风池、风府、上星、百会、四神聪、老阳、腋窝、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治疗:按摩患侧上肢及颈部至柔软发热,找出压痛点。先针刺压痛点使其生气,再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背部穴位进行针刺。其中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用火针或直接艾灸治疗。
方法3
适应症:颈肩疼痛,尤其是夜间,举臂困难,肘窝静脉瘀血,发绀,甚至屈伸松弛。
穴位:尺泽、曲泽、曲池、手健、阿是穴。
处理方法:首先取肘关节弯曲凹陷的地方,上面用带子绑住。常规消毒后,用刃针慢慢刺破出血处,直至淤血大于10 ~ 20 ml。取下腰带,拔罐去瘀,取出罐子后再严格消毒。这种治疗的实施要看患者的体力,一两周一次。赤泽、曲泽穴也可用此法治疗。其余穴位可酌情用毫针、艾条灸、火针、电针治疗,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方法4
适应症:肩臂疼痛不能向前举。
取穴:口透成山、首建、曲池、外关、外劳宫。
治疗方法:先按摩患部使其柔软温热,再针刺肩、臂、肘、腕、手等穴位,留针20 ~ 30分钟取针(间歇运针催气)。取针后,在侧口透成山穴,嘱患者活动患肩,同时轻运针,催气。特别注意之前不能做的动作,保持针15分钟,期间再间歇运动。取针时运针催气,患肩可配合艾条灸。
方法5
适应症:肩臂疼痛,软组织粘连,患肢不能后伸。
穴位:昆仑的头太溪、首义、曲池、外关、后溪。
治疗方法:按摩患部后,先针刺昆仑经太溪穴(对侧),然后要求患者上火后将肩臂向后移动,再将针保持在背部穴位,然后取针20分钟,再对准侧后溪穴,上火后再要求患者将患肢向后移动数分钟。此法可配合火针、艾灸疗法。
方法6
适应症:肩和臂疼痛、功能障碍和无法侧身抬起患肢。
穴位:阳陵泉、外关、水门头中柱、悬钟、曲池、足三里。
治疗:按摩患肢后,先对准侧面的前四个穴位,然后让患者上火后活动患肢,再针刺同侧背部穴位,开始针刺后再用艾条治疗患处。
方法7
适应症:肩部周围疼痛剧烈,功能活动尚可。
穴位:肩、曲池、外关、外老宫、阳陵泉。
治疗方法:用火针刺肩骨骺,然后拔罐,用毫针反复针刺背部穴位,阳陵泉穴加直接灸。痛点可以通过药针注射来补充,可以选择丹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注射剂。涉及腰疼者可直接艾灸背部痛点,夜间可对痛点施以浅火针。
方法8
适应症:颈肩综合征并发颈源性头痛,精神紧张因疲劳或紧张而加重,颈部触诊可显示颈棘突病理性移位,或枕下三角肌筋膜挛缩,表现为条索、结节等病理体征,按压时会反映到头痛区。
穴位:百会、唐寅、上星、风池、翳风、曲池、外关、合谷、中柱、后溪、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守经、天宗。
治疗方法:先按摩上述位于头部、上肢、颈部、肩胛骨的穴位,以松解为主,再酌情选取7个左右的穴位进行补气,留针20分钟左右。选取的穴位每天按局部穴位、邻近穴位、远处穴位轮换,10天为一个疗程。颈肩综合征的自助治疗方法是:一、准备动作: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闭,全身放松。然后按照以下步骤操作:1。梳头:用手和手指梳理头发,在头上由前向后梳20次。
2.眼球运动:双目珠分别向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旋转10次。
3.转头:双手叉腰,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转头10次。
4.耸肩:双肩耸肩下坠10次,然后前后翻转5次。
5.膝盖拍打:双手掌心放在膝盖上,左右旋转按摩10次,然后轻轻拍打膝盖及其周围20次。
6.搓背:将手掌放在背部的肾俞穴上,上下搓20 ~ 30次。
7.搓腹:双手放在腹部,顺时针逆时针按摩100次,然后左手自上而下搓100次。
8.转腰:双臂屈肘,上身和腰部左右转动20次。
9.手腕旋转:单手握住对侧手腕,顺时针逆时针旋转10次,双手轮流。然后双手握拳后,手指同时快速伸展10次。
10.屈腿:双腿依次弯曲,双手放下膝盖(靠近胸部),各10次1。中医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瘀为目的。
2、拔罐拔罐治疗肩周炎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角、肩前、肩针、天宗等穴位。一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疗肩周炎常用的经络有:臂外侧肺经、大肠经。每周刮1 ~ 2次。
4.针灸治疗肩周炎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角、肩前、肩真、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择1 ~ 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 ~ 30分钟。每天1次。两周就是1个疗程。
5.理疗采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天1次,1天为一个疗程。它具有消炎、止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的作用。
6.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肩周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医学上三分练七分”要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的运动,尤其是适当做大幅度的运动,对预防肩关节粘连和肩部软组织紧缩挛缩大有裨益。1.取追风30克,酒60克。将追风骨浸泡在酒中5天。分次口服。
2.用老姜1000g,葱500g,甜酒250g。将两种草药捣碎后,煸炒,然后敷在痛处。
3.取生姜500克,葱根50克,花椒250克,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将姜、葱根切碎,捣成泥,茴香、花椒捣成面,然后将四种食材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放入铁锅中用文火搅拌,加入白酒搅拌,然后装入纱布袋中,敷于患处。温度可以忍受的情况下,用毛巾盖上,再盖上被子,让它出汗。第二天,药袋放在锅里煎后继续使用,不用换药。这个药袋可以加酒。1次一晚,坚持治疗一定会有疗效。需要1个月才能生效,一般需要81天。
蛇羹:蛇肉、胡椒粉、姜、盐,炖,肉汤同食,每日两次。具有补虚、祛风、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因风湿而体虚、络脉不通的肩周炎晚期患者。
川乌粥:生川乌头约5g,粳米50g,生姜汁约10滴蜂蜜。将川乌捣碎,研磨成细粉。先把粳米煮熟,粥快熬完时加入川乌粉,小火慢炒。当它熟了,加入姜汁和蜂蜜,搅拌均匀,稍微煮一下。具有散寒湿、通关节、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风寒引起的肩周炎。
白芍桃仁粥:白芍20g,桃仁15g,粳米60g。先将白芍加水煎煮,约500毫升;;桃仁去皮,捣成泥状,加水磨汁,去渣;将两种汁用粳米煮成粥,即可食用。具有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滞的肩周炎晚期患者。
桑枝鸡汤:老桑枝60g,老母鸡1只,盐少许。将桑枝切成小块,与鸡肉同煮至汤汁粘稠,加盐调味,喝汤吃肉。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补益气血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阻络的慢性肩周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