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和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和起源

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悠久,很多记载都很模糊。因此,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公认的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习俗,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流逝,已经不再沿用。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下面,我就整理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供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仅列举以下四种:

从纪念屈原说起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纪念伍子胥说起。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出自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图腾祭祀起源于古代越族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部落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落——历史上称为百越。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

躲在下午

过去端午节有躲下午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一种信仰,认为五月是一个“邪恶的月份”,瘟疫和疮疡会蔓延。初五那天是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父母每天带着一岁以下的孩子去外婆家避祸,所以叫下午躲。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繁盛,没有医疗卫生设施的人群容易发生传染病,给人带来恐惧感,导致下午躲起来的习俗。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古洛河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鸡蛋挂袋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会溜到下界来害人。大多数受害者是儿童,从发烧、厌食到卧床不起。母亲们去来和寺烧香磕头,祈求赈灾。

女娲听后与瘟神争辩道:“以后不许你伤害我的第一个孩子。”瘟神知道自己不是女娲的对手,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孩子?”女娲笑着说:“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让我的第一个孩子在胸前挂一个鸡蛋袋,不许你跟他们乱来。”从此,端午节挂蛋包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这一天,母亲们把煮好的咸蛋挂在孩子的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的习俗逐渐发展为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互送鸡蛋,意为送鸡蛋送祝福。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大蒜还有其他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榕树、小叶榕、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剑,因为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气”,叶子呈剑形,可插在门口辟邪。所以方士称之为“水剑”,后来习俗引申为“普剑”,可以斩断万恶。清代顾铁青在《贾青录》中记载“斩蒲为剑,斩彭为鞭,床挂桃梗蒜,皆用以驱鬼”。但晋代方志中有“哀为虎,或剪彩为虎,叶附哀,妻争剪之。将来更是菖蒲,或人形,或肖剑形,名曰普建,以驱邪除鬼。”

吃五红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在江南也要吃以“五”开头的东西。现在有很多说法,有“五红”、“黄武”,甚至有“五毒”,也有很多只针对五红的说法。

前五红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餐桌上的红苋菜,正是上市的季节。菜场里一两元能扛一斤,蒜炒的。粉红色的汤极其诱人,最适合配米饭。红心咸鸭蛋价格不高。一般菜市场五块才一块,超市精心包装的买两三块。但现在,它们和粽子一起包装成礼盒,价格迅速上涨。最好的咸鸭蛋红心油,是夏季补钙的顶级产品;以前五红里的虾应该是河虾。买了家油炸过之后,虾壳红的发亮,成了红色的那种。但近年来,龙虾越来越受欢迎;烤鸭更常见。在南京任何一个大型居民区都有一家很有名的烤鸭店。在店里割个胸或腿不花多少钱,但味道很好。最主要的食材是一包红卤,微酸甜,鲜咸。

相比之下,雄黄酒已经越来越不常见了。据说雄黄酒有点橙红色,所以被视为五红之一。起初,雄黄作为一种中药,可以作为解药和杀虫剂,所以古人认为雄黄可以抑制五毒。其实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已经退出五红,取而代之的是黄鳝。

古代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元稹喜欢“萌”粽子。陆游喜欢开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美食家不是矛盾的词。在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注重饮食。文人在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例如,粽子叶必须来自太湖,糯米必须来自黄河...古人吃粽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像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宫女已长白发,辩玄宗盛况”,诗风雍容,最爱吃的粽子也很小。元稹有诗,“绿宗心灵石,金湾小木怒。”看得出来,他对小如初生青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而苏东坡的味道就不一样了:“你在菜里看到的不只是橘子,还有粽子里的杨梅”,可见你对蜜饯馅的饺子赞不绝口。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粽子》家喻户晓。蒸海豚粳米,白腻红。轻轻裹上细粒,香粒融化。兰江卤制贵,和怡雅一样。”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向往。

当然,有些美食是不能一个人享用的,很多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和好朋友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一首诗“端午之际,更似解粽子”。看来陆游是个喜欢热闹的“党爷”。然而,喧嚣的背后,永远是孤独、空虚和寒冷。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也不例外。喜欢独来独往的诗人,逢年过节难免想家。比如宋代诗人朱松在他的诗《重五》中写道:“异乡日午,君病此衰。竹笋是紫色的,石榴花是红色的。大山深处,人是孤独的,潮湿的,多雨的。无处烹酒,菖蒲在水中。”古人没有电话,只能委托一些花草、菖蒲、艾叶来表达对亲人的爱。如果通讯像现在这样发达,一个电话就能听出乡音,就不会有这种让人肝肠寸断的诗句了。

唐朝的时候,皇帝和大臣们互相赠送带有头衔的夏装,穿起来很酷。

人们都想庆祝端午节,皇室也不例外。当然,皇室庆祝端午节。有很多规则。比如节日那天,皇帝会给朝中的朝臣们送夏装。这项工作非常细致,给的衣服都是用细细的葛藤做的,还要按照臣子的身材缝制,才能合身。

杜甫在《午时赠衣》诗中写道:“宫衣亦名,端午荣。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既然天是湿的,天热了就晴了。有长有短,是一生的爱。”第一句话表达了意外的感受:宫装上居然有我杜甫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的苏宗正在打击父亲的臣子,将桂芳、张高、严武、贾治、高适、岑参等人驱逐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对象之列,端午节后没几天就被释放了。因此,他对被给予夏装的“荣誉”感到惊讶。三四句话,夏衣轻柔,细葛含清风,香如雪白。杜甫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五六句写的是穿着的舒适度,夏装外套标题上的墨水还是湿的,穿起来感觉很爽。第七句写的是适合你的衣服长度,最后一句写的是你穿黄恩的终身感受。当时留下来收拾遗骨的杜甫,是个八品小官。给他的是夏装,可见端午节皇帝给的衣服范围是很广的。

一方面皇帝给朝臣夏装,一方面地方官员给皇帝献夏装。关于后者,史书没有记,善于记性的杜甫却在诗中写了。杜甫写了《送别清金凤端午御衣上京师》。青香的名字不为人知。他做了一件高级夏装,在上都(即京都长安)献给皇帝。杜甫写了一首诗为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师云成御衣,膝上题刻封至端午”。云是夏装温柔的比喻,膝盖上的铭文是对皇帝的尊重。

手腕上挂着一条长寿的丝绳,皇帝赐给大臣一条“百绳”

除了交换夏装,五月是民间信仰的邪月,五月五日被视为邪月中的邪日。一个流传下来的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宋太祖惠宗和童贯都是五月五日出生,他们的内心难免坎坷,非常压抑,于是改在十月十日出生,一下子从金牛座变成了天秤座。

为了追求利益和驱邪,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一条长寿的丝绳,在门上插上艾草。晚唐诗人何宁在《宫词》中写道:“绣朱门额,羞把角近唇。明清时褒赐,五色香丝新。”“朱门插艾”和“项斯扎胳膊”就是这一习俗的体现。

在古代的端午节,皇帝还会送给臣子一根“百绳”,这是一根长命的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的绳子,也叫长命缕。唐代诗人窦淑香有一首《午时百礼》诗,诗中说:“仙官长命,端午极私。事逢盛世,龙见你,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如果余生可以继续,我最终会回答的。”道教称有尊号的神为“仙官”,在这里就是皇帝的意思。皇帝送的长生缕,深深打动了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以惊龙,恩情之深足以告犬马,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明升之情。

端午节前的“龙舟雨”被认为是吉兆。

龙舟雨是端午节前的雨,意思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会在端午节前下雨使河水上涨。人们称这场雨为“龙舟雨”。

传说端午节前,如果有“龙舟雨”就是好兆头。端午过后,气温会明显升高,雨量也会更加充沛。下雨了,接着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龙舟赛。除了思乡之外,赛龙舟是古代人最喜欢的。

张剑锋的长诗《赛渡之歌》最为脍炙人口,其中赛渡的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响红旗开,两条龙跃出水面。影浪飞万剑,鼓浪声如雷。”冲刺阶段,现场更加热烈:“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在看目标。坡上百姓惊雷,杆上彩虹晕。”看着临近终点的冠军,两条龙舟上的运动员眼睛都亮亮的,“眼如顺”。据说舜有双瞳,所以视力特别亮。看着决定性的一刻,坡上的观众发出了雷鸣般的呼唤。胜负一眨眼就决定了:“前舰已决水,后舰失势挥辐。眉痛血初战未定,失岸友人心灼。”这是失败者的表现。看到别人拿了冠军,自己却要徒劳无功地划桨前进,心情无比低落。

拓展阅读:中班“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起源。

2.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初步的兴趣,对屈原有崇敬之心。

3.了解节日期间人们的主要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由来,知道它的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告诉孩子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系长命缕等。,并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2、一串粽子,若干香囊,若干长生丝。

3.“童书”是一人一本。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准备关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视频。

活动流程:

1,交流经验。

问题: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这一天你想吃什么?穿什么?开展了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轻松的氛围中,老师和孩子们交流自己对端午节习俗的体会,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正午的节日会有这些习俗吗?如果孩子知道,让孩子讲出来。

3.讲讲屈原的故事。老师们借助童书,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以此唤起孩子们对屈原的崇敬。

4.说出其他习俗的由来。

5.观看关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视频,了解端午节的民间庆祝活动。

6.尝尝粽子。孩子们一边品尝粽子,一边观察粽子的形状、材料和包裹方法。(注:端午节的习俗请参考教师资料手册科学社。)

教学反思:

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