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寿光老县城的思考

关于寿光老县城的思考

寿光老县城包括“城内四关”。其实在寿光,应该是城里的“五通”。

先说城市。城的范围应该在东西南北四门之内。但寿光县城没有北门,只有东门、西门、南门。东门在现在的实验小学,西门在现在的家电城。南门在人民广场东北角路口。正北应该是北门,但却是县衙门的大堂,也就是今天的武装部。县城大堂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的东端,有一个大门叫小东门,位于济生医院路口。从小东门再往东就是小东门。在那条东西向街道的西端,在渤海路和苗文街的交叉口,也有一个叫小西门的门。小西门外还有一条街,是南北向的,那就是北关。

说起来你应该知道寿光的县城为什么叫“市内五通”吧?

当时“五关”中,西关最为繁华。西关的位置东起县城西门,即现在家电城前的东西向大街,西至广金大街与陈明的交叉口。西关的繁华主要是西关街两边的沿街商铺——店铺众多,柴米油盐,棉布缎子,茶点,咸菜芝麻酱,成衣,服装,鞋帽,中西药房,酒馆,饭馆。这些店很多都是前店后厂,比如中药,成衣,黄酒,小吃。中药店门口经常坐着医生。这些医生被称为“左堂先生”。在那里看病是免费的,但你必须在那里“取药”。所以药店的生意和“左堂先生”的水平息息相关,有实力的中药店都要花大价钱请名医坐课堂。

当时“城里五通”的居民几乎都是农民。就算是开店的商人,基本都是本地人,家里都有地。前店后厂的业态为很多家里土地少的人提供了另一个就业机会。就算不去店里,没事干,也可以弄个浅木托盘,挂在脖子上,放几盒烟,满街叫卖,还可以混饭吃。女人可以从服装店接一些缝纫活回家做,每天能挣十几个铜币。

至此,我想到了另一个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县城的街名。我记得在1966的时候,有一波街道更名,所有的街巷都要冠上革命的名字:“反帝路”、“反修路”、“东风街”、“文革大道”。现在,这些名字都没了,没有了踪迹。

我在想,能否参考北京在街道命名上的做法?北京可以有王府井大街,前门外大街,车公庄,锣鼓巷。这些名字,不仅没人觉得“土气”,还让人体会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不能有“西门外大街”、“东西关大街”、“龚伟(舒威)街”?甚至那些新的道路都是以即将消失的村庄命名的。为什么不呢?素有“圣城”之称的寿光,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积淀,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