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骨疖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症状6诊断6分期6.1 6.2分级6.3预后6.4辅助检查7需要从骨骼鉴别的疾病。7.1糖尿病坏疽7.2雷诺氏病(肢体动脉痉挛)8无骨疖肿的治疗8.1辨证8.1寒湿阻络8.1症状8.1。+0.2辨证分析8.1.1.3治疗8.1.1.4方剂治疗8.1.2血瘀8.1症状8.1.2辨证分析8.65438。2.3治疗8.1.2.4方药治疗8.1.3湿热毒盛8.1.3症状8.1.3.2辨证分析8.1.3治疗8.1.3。1.4热毒阴伤8.1.4.1症状8.1.4.2辨证分析8.1.4.3治疗8.1.4.4方剂治疗8.1.5气血两虚8.668。+0症状8.1.5.2辨证分析8.1.5.3治疗8.1.5.4方药治疗8.2外治8.3手术治疗8.3 1坏死组织清除8.3.2坏死组织切除缝合8.3.3截肢8.3.4植皮8.4中西医结合8.5针灸治疗8.5.1体针8.5.2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3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4骨质疏松症5古籍中的相关药物1拼音tuūgǔděng

2英文参考趾坏疽[湘雅医学词典]

手指坏疽[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坏疽[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3)]

屈辱[朗道汉英词典]

坏死[朗道汉英词典]

3.总结脱骨疖的病名【1】。参见中国医学词典。即坏疽[1]和骨坏死[2]。

坏疽是这种疾病的名称[3][4]。出《刘鬼遗》卷四[3]。又称骨坏死、痈、痈、疽、甲疽、疖[3]。指发生在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的趾(指)关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5]。大部分在脚趾上,长期塌陷脚趾就会脱落,故名坏疽[3]。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其是下肢。刚开始是怕冷,脸色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之后是剧烈疼痛,长期脚趾受伤。坏死变黑,甚至趾(指)关节脱落。常见于年轻男性或老年人。华北比华南更常见。

《黄帝内经·灵枢痈》对此病有记载,其中说:“发于足趾,名脱痈,形红黑,为治死;不是红与黑,不是死。治好了,急死了。”

骨质疏松症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3]。

4脱骨疖的病因病机脱骨疖大多是烟酒味浓,导致火毒郁结于脏腑,肾阴亏损,不能控火所致;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和、经络不通,久则成热,气血凝滞[3]。现代医学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坏疽与此病相似[2]。

脱粘疖主要是脾气不正,肾阳不足,外寒寒湿侵袭所致。脾气差,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不能滋养脏腑;你不能在外面滋养你的四肢。脾肾杨琪不足,不能温四肢,再受寒湿之苦,则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疼痛难忍。如果得不到滋养,他们的肉体就会枯萎脱落。寒邪久存,则郁而化热,趾(指)浸于湿热,则红肿化脓。热邪伤阴,久病可致阴血不足,肢体失养,干燥萎缩。

脱骨疖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骨营养不良的发生以脾肾两虚为基础,以寒湿外伤为标志,以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为主要病机。

5.骨质脱落的症状《正宗外科》上说:“得了坏疽的,外烂内烂...其骨枯筋竖,秽物难辨,命难治。”

割骨疖子发病缓慢。起初脚趾冰冷有白发和麻木,行走和停下来休息后疼痛消失,呈间歇性跛行[3][2]。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足背皮肤逐渐变紫、变暗,患趾如熟红枣,由红变暗、变暗,最后趾部溃烂、腐烂,疼痛剧烈,趾部坏死脱落并蔓延至足背及小腿,伤口难以闭合[2][3]。甚至五次失败等等[3]。坏死是脚趾的一种坏死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2]。

6诊断骨口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尤其是20 ~ 40岁的男性;往往先累及一侧下肢,再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大多数患者有感冒、潮湿、吸烟和外伤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生于老年人(50岁以上)。

6.1阶段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期(缺血期)患肢末梢冷,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行走500-1000 m后,患肢感到小腿或足底酸痛,跛行。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行走相同或更短的距离时,患肢会感到酸痛。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距离越来越短。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肤灰白,皮肤温度略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的红色硬索(浅血栓性静脉炎)。

第二阶段(营养不良期),患肢冰冷、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加重,有静息痛,夜间十分疼痛,使人难以入睡: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趾甲增厚,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色,患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坏死期)第二期进一步加重,足趾紫肿,溃烂坏死,或足趾黑干,呈下坏疽。坏疽可从一个脚趾或几个脚趾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并发感染时明显红肿,足部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过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有限。如果足背以上出现坏疽,肿胀疼痛难以控制,病程较长。病人可能疲倦、虚弱、不愿进食、口干、消瘦,甚至晕倒。

6.2分类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脚趾或手指,二级坏疽局限于足底部分,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以上。

6.3坏疽预后较慢,病程较长,寒冷季节常加重,治愈后可复发。

6.4辅助检查肢体超声、血象、甲襞微循环、动脉造影、血脂、血糖可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和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7需要与无骨疖肿鉴别的疾病7.1糖尿病坏疽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尿等症状。,尿糖阳性,血糖升高,局部坏疽湿润,发展迅速,范围广。如果炎症得不到及时控制,很容易导致毒邪内陷。

7.2雷诺病(肢体动脉痉挛)多见于年轻女性。上肢比下肢多见,手部多见。每次由于寒冷和精神,手出现冰冷和苍白,然后发绀和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改变(雷诺综合征)。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无肢体坏疽。

8无骨疖肿的治疗8.1辨证论治重在滋肾补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3]。可以选择服用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骨补汤、四妙永安汤、人参杨蓉汤等。[3].

8.1.1寒湿阻络型坏疽是指寒湿阻络,趾(指)喜温畏寒,面色苍白冰冷,麻木疼痛,遇冷痛不利行走。走路多了,疼痛会加重,小腿会酸痛肿胀,休息一会儿疼痛就会减轻。

8.1.1.1症状患趾(指)喜温怕冷,麻木,酸痛,多走路疼痛加重,稍休息后疼痛减轻,皮肤苍白,触觉冰冷,阳脉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8.1.65438+寒湿阻络,杨灿达不到四季之末,所以会发麻发酸,一碰就凉;寒湿内阻,气血不好,多走路气血更滞,疼痛加重;寒湿阻络时,落阳之脉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是阳虚寒实的标志。

8.1.1.3治疗方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8.1.1.4阳和汤处方。

8.1.2气滞血瘀型坏疽是指血瘀,表现为脚趾酸痛、步履沉重劳累、活动困难等加重,患趾皮肤颜色由苍白变为暗红,下垂时加重,抬起时苍白。小腿可能出现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以至于整夜睡不着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阳脉消失为坏疽常见症状[5]。

8.1.2.1症状:趾(指)部疼痛加重,夜间难以入睡,步态困难。脚趾(手指)皮肤暗红或发紫,下垂更厉害。皮肤冰冷干燥,肌肉萎缩,阳脉消失。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8.1.2.2辩证分析表明,寒邪停滞,阳气不散,气血停滞,故肢体酸痛;晚上,阳气关闭,所以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体失养,则行走艰难,皮肤干冷,肌肉萎缩;气血凝滞于脉,阳脉消失;血瘀,趾(指)皮肤暗红或紫红色,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

8.1.2.3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8.1.2.4桃红四物汤治疗方剂,包括穿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8.1.3湿热毒盛型坏疽是指湿热毒盛,患肢疼痛剧烈,昼轻夜重,喜冷怕热,局部肤色紫暗,肿胀,渐进性紫黑,浸润蔓延,溃烂腐败,口臭,创面肉色不鲜,甚至从足趾传至足趾。

8.1.3.1症状:患肢剧烈疼痛,昼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暗紫色,浸没蔓延,溃烂腐烂,肉色鲜亮;体热、口干、便秘、面红;舌红,苔黄腻,脉细。

8.1.3.2辩证分析表明,如果气血凝滞,久则郁化为热,或湿热侵蕴,患肢会出现剧烈疼痛,局部肿胀,肤色发紫,浸水蔓延,溃烂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体燥热,便秘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是湿热毒邪的标志。

8.1.3.3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8.1.3.4方剂为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8.1.4热毒伤阴型坏疽是指热毒伤阴的常见症状,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干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细等。

8.1.4.1症状:皮肤干燥、毛发脱落、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干坏疽;口干口渴,便秘发红;舌红,苔黄,脉细而细。

8.1.4.2辩证分析:如果邪气久滞化为热,热毒伤阴,阴虚则营养不良,则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若体内热毒充沛,阴虚失养,则趾(指)干坏疽;阴虚引起口干口渴,便秘发红;舌红、苔黄、脉细都是阴虚内热的表现。

8.1.4.3治疗:清热解毒,滋阴活血。

8.1.4.4骨补汤处方治疗。

8.1.5气血虚型坏疽是指气血虚型坏疽,表现为面色憔悴、消瘦、精神萎靡,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长期不愈,肉芽暗红或淡红,舌淡胖,脉弱[5]。

8.1.5.1症状病程延长,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长时间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无进食欲望,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淡,苔少,脉细而弱。

8.1.5.2辩证分析表明,若久病不愈,气血两虚,四肢营养不良,则创面久不愈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不足导致疲劳;脾虚,就不想吃;舌淡、苔少、脉弱是气血两虚的标志。

8.1.5.3补益气血的治疗方法。

8.1.5.4八珍汤处方。

8.2外治早期坏疽宜隔姜灸,薏米煮、木槿叶各15g,捣烂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捣烂脚底。若腐黑,疼痛难忍,宜将甘草研成细粉并调香油稠,每日一换,不间断;腐烂后,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涂抹;如果黑色坏死,就应该手术切除[3]。

非溃烂期,可外用冲和膏、红铃丹膏;也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水煎熏洗,每日1次;或者将附子、干姜、吴茱萸等份研成粉末,与蜂蜜混合,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65,438±0次,药疹时停用;也可以用少许红铃酒摩擦患肢的背部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如果溃烂的溃疡面积较小,可以用中药熏洗,然后外用生肌玉红膏。若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可用冰片氧化锌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痂皮,根据疏松程度依次去除坏死痂皮,再去除软组织,再去除烂骨。彻底清创只能在炎症完全消退后进行。

8.3手术治疗8.3.1坏死组织切除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楚,近端炎症得到控制后,切除坏死组织是可行的,骨切片应略短于软组织切片。

8.3.2坏死组织切除缝合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近端炎症得到控制,血供得到改善。宜分近侧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或半趾切除缝合。

8.3.3截肢当坏死扩展至足背和踝部时,腿部截肢是可行的,若踝部以上发展为坏疽,则膝部截肢是可行的。

8.3.4植皮溃疡面较大时,可待创面清理干净,血供改善后进行植皮。

8.4中西医结合变性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3]。中西医的诊疗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阴虚热毒、气血两虚四种类型[3]。在治疗上,根据既定方剂分类多用,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疗效有所提高[3]。

8.5针灸治疗注意:针灸治疗主要用于坏疽患肢未塌陷时[2]。对于晚期溃疡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2]。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配合适当运动[2]。

8.5.1体针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成山、曲池、合谷、内关、手髎,每次取2-4个穴位。每天交替1次。

初中气滞血瘀者,可选择舒歌、关元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商丘、徐秋、赵海等穴[2]。病手患者加颈6 ~胸3夹脊八邪;脚病患者加腰1 ~腰3,八风[2]。后期气阴两虚者,可选择关元、太溪、足三里、太源、雪海、少府[2]。

8.5.2艾灸方法艾条灸约20分钟,1 ~ 2次/天[2]。

8.5.3耳针去除足端、肾、屏室、下屏尖、脑、心、肝及四肢相应穴位[2]。一次选2 ~ 3个点,强[2]。也可用0.2毫升0.5%普鲁卡因封闭下足端、下筛尖等穴位[2]。

8.5.4将5%当归注射液0.5ml注入心俞、舒歌、阳陵泉、三阴交、玄中穴,每次2-3点,每日1次[2]。

8.6重度疼痛的治疗坏疽的主要意识症状是疼痛,严重者疼痛甚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坏疽的重要措施。除了使用杜冷丁等镇痛药物外,还可以选择以下镇痛方法。

(1)中药麻醉中加入马忠2.5 ~ 5 mg(或马忠ⅱ2 ~ 3mg)和氯丙嗪2.5 ~ 5mg,晚上9点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使患者入睡6 ~ 8小时,每2 ~ 3天使用1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仰卧,头侧,并取下枕头。术后应密切观察和护理。

(2)连续硬膜外麻醉在病房内,常规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2-3天,可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改善全身情况,进行手术有良好的作用。

8.7单方(1)将毛冬青(灯盏细辛的根)100 ~ 200 g,每日用水400mL煎服,分两次口服。

(2)肌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2-4 ml,1-2次,每日1次;或将20毫升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500毫升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9.骨切开术患者的日常保健。禁止吸烟,少吃辛辣及酒类产品。

2.冬天在户外工作,注意保暖,鞋袜要宽敞舒适,每天用温水洗脚。

3.避免创伤。

4.患肢的运动可以促进患肢的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双脚沿床下垂4-5分钟,同时双脚和脚趾向下、向上、内、外运动10次,然后下肢平躺4-5分钟,每天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