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的种植方式

茯苓种植技术

茯苓简介

茯苓,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被誉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白银”。茯苓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根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提供的数据,该产品年销量达10万公斤,市场需求大,效益好。

2.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①茯苓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菌丝可在15 ~35℃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5~0℃生长缓慢,0℃以下停止生长。菌丝能耐受40℃以上的高温,抗寒性强。

(2)菌丝体生疮需要干燥的环境,以木材含水率在40 ~ 50%的断面感觉生疮为佳。要求土壤湿度25%左右,空气湿度70%左右。菌核形成后,窖内湿度为60%。

③主要营养成分为纤维素、部分微量元素和灰分。

④好氧,菌丝和菌核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的供给。

⑤排水良好、通风疏松、多砂少泥(含砂60% ~ 70%)的土壤为佳,深度50~80 cm、顶部出菇、含水量25%、pH值5 ~ 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碱性条件下禁止培养。

⑥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强光可以抑制。但是从增加地面温度和改变温度的角度来看,阳光是有一定作用的。

3.种植方法

茯苓的生长要靠松树提供养分,所以茯苓的栽培要以松树为基础。在生产中,主要有两种栽培方式:干材栽培和树桩栽培。

3.1干截面木材培育方法

3.1.1材料准备

每年6月5438+00至2月10,直径超过300px的松树被砍伐,部分树枝被砍掉,树尾留有树叶。然后根据树的大小,用铲子铲4~5根树皮(最好铲到木质部),铲子之间要留4~5根两指宽的树皮,从上到下不能有断痕。留下的树皮叫铅(俗称铅)10~15天后,树干会被锯成70~2000px长度的小块,干燥至出现裂缝后,以井的形状堆放在干燥向阳的地方。在木垛上盖草料,在垛的四周开一个排水沟,在地上撒灭白蚁剂,直到发出清脆的声音,两端没有树脂分泌为止。

3.1.2土地选择和准备

茯苓种植地点宜选择东、南、西三面10 ~ 25°排水良好的山坡。黄沙土为最佳土壤,粘土和砾石土不适宜种植和连作。选地后,深挖时要清除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要用杀白蚁剂进行土壤消毒。茯苓接种前1次,打碎土块,彻底清除杂质,周围挖人字形排水沟。接种前1周,将白蚁粉以15g/㎡撒满窖底及上覆土层,防止白蚁危害。

3.1.3地窖接种

茯苓春秋两季接种。春种从清明到长夏进行。桂南、桂东南和桂西气温回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较为适宜。桂北、桂西北应在长夏前后接种。一般当气温升高,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桶(干柴,下同)含水率低于25%时,用小锤敲击桶,发出“咚、咚”的清脆声音,说明桶内干燥,可以进行栽培。如果敲料单时有沉闷的声音,说明缸内太湿,需要保持干燥。最佳栽培时间应选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至阳历三月。栽培前一天,先将栽培地的块状土壤打碎平整;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桶进行喷雾消毒,第二天即可开始培养。

接种前,应在整个种植区沿坡向开坑。坑深500px,宽40 ~ 1250px,长度视坑长而定。坑底要稍微整平,撒上杀白蚁剂,与土拌匀。接种菌种时,先将1汤匙盐放入装有10公斤清水的塑料桶中,摇匀,让其溶解;用刀或斧将桶的去皮部分切成三个直线小孔,然后将每两个桶的切口部分横向对接;袋装或瓶装的茯苓菌种在装有盐水的桶中滚动灭菌,接种者的手也灭菌。然后,撕开装有茯苓菌种的塑料袋,将茯苓菌种掰成小块,分别放在筒体的切割部分和筒体两端的锯段。在戴上橡胶手套和口罩后,药物释放器将“杀白蚁剂”均匀地洒在桶上和桶的周围以防止白蚁,从桶的两端铲起细土并轻轻地盖住桶。区间750px,然后下两桶培养。重复这种方式。盒子种上后会自然成垄状,表面要求鱼背,覆盖一层宽(2m)的塑料薄膜,压实。以1250px的间隔种植下一个隔间。每种两厢完工后,应平行两厢开挖一条1000px深的排水沟。一块地开垦后,周围要开挖一条1250px深的排水沟。具体要求是:栽培时,应从栽培地的高端向低端进行;12桶可接种一袋茯苓菌种,12桶周围可撒一袋“杀白蚁剂”;每10公斤盐溶液可以消毒10袋茯苓,然后再更换。一般一亩地需要1776节充电桶,150袋茯苓,150袋“杀白蚁剂”。所有庄稼人吃饭前都要用清水洗手,然后抹上肥皂,再洗,最后用清水洗手。

要接种鲜茯苓,在木头上端锯几个地方,贴上鲜茯苓,用手轻揉轻压,盖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