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寒热论治慢性胃炎
病历的例子
病例1上腹痛(糜烂性胃炎)
朱,女,43岁,2005年6月27日首次确诊。自述反复发作的上腹痛8年。最近出现上腹痛,泛酸,清水呕吐,口淡,大便1 3-4天,大便干硬,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少,脉弱。2005年9月,胃镜检查显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和糜烂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寒热错杂),西医诊断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以寒温、辛苦、理气止痛为主。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枳实25g,莱菔子15g,吴茱萸5g,乌贼骨15g,延胡索65438。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165438+10月3日第二次诊断:胃脘不胀,疼痛减轻,不反酸,不呕吐,大便不燥,大便两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首伤,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服药后症状全部消失,很少复发。
按:患者上腹痛,泛酸,清水呕吐,口淡,大便干燥3-4天,1次,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少,脉弱。梅国强认为,本案辨证为上寒下热,虚实夹杂,寒在上二焦,热在下焦。寒邪侵胃,胃失和降,胃气上冲,水气不融,吐清水泛酸;胃脘痛气机不畅,不畅则痛,所以胃脘痛;脾胃虚弱,寒邪侵胃,寒湿受阻,故口淡;结肠热,传导不好,所以大便干燥,一行多日;如果膀胱发热,尿液会短而红;舌红也是热症,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治疗。梅国强认为方中半夏泻心汤主药为干姜辛,温中散寒,半夏苦,辛温燥,和胃降逆,黄连黄芩苦寒,寒性温合,辛苦,吴茱萸、乌贼骨酸止痛,郁金, 姜黄、川芎为活血行气止痛,遵循“久病入络”之义,厚朴为化痰降气消痞。 便秘者,加虎杖、萝卜,清热降气,润肠通便。随访后症状缓解,胃寒减轻,肠热也减缓,舌质变淡,效果无改善。保留原方以巩固疗效。
病例2上腹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女,52岁,2004年9月29日首次确诊。自述上腹痛超过10年。最近胃脘痛,泛酸,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每天排便2~3次,不成形,舌质红,苔薄白,脉缓。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气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以苦涩味,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处方为: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吴茱萸6g,乌贼骨15g,枳实25g,延胡索65438。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2004年6月5438+10月5日第二次诊断:胃脘痛,胀满,厌食,排便,无泛酸,舌红,苔薄白,脉缓。9月29日加入木香10g,砂仁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2004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第三次诊断:上腹部轻度胀痛,轻度疼痛,轻度腹泻,无泛酸,舌红,苔腻,脉数。治疗方法是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本方以小新胸汤、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法半夏10g,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吴茱萸5g,乌贼骨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郁金65505。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
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第四次诊断:胃脘胀痛消失,无泛酸,每日大便1~2次,舌质红胖,苔薄白,脉缓。保留10六月12日本,加10克林达。7剂,煎服,每日65438±0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疼痛,口干口苦,舌质红,泛酸,厌食,每日排便两三次,不成形。这种情况下的病人和1情况下的病人不同,是上热下冷的形象。由于其发病机理为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故仍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为基本方。之后患者症状缓解,在此方药的基础上增加了木香、砂仁等产品。第三次诊断时,患者上腹痛较轻,无泛酸,舌红,苔腻,脉数。症状像痰热,这是由脾虚,湿,热停滞。故用小辛雄汤配合左金丸、金铃子散治疗,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第四次诊断时,患者胃脘痛消失,无泛酸,大便一天1~2次,排便不舒服,脉搏缓慢。适当时加乌药,行气止痛,滑肠腑。服用1周后,症状全部消失,很少复发。
病例3上腹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侯,男,34岁,2005年5月26日首次确诊。自述上腹疼痛一年半。胃痛,右胁下及脐周有牵拉,胃脘胀满,无泛酸,胸闷,咽部不适,咽部红有滤泡,脉细,苔白厚。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治疗以疏肝和胃,苦中带苦,辅以祛湿。本方以柴胡陷胸汤合左金丸加减。处方:柴胡10g,法半夏10g,黄芩10g,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吴茱萸6g,乌贼骨15g,藿香65438。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2日二诊:胃痛好转,胸闷不适,进食尚可,排便正常,舌红,舌苔黄厚,脉弦。保留5月26日,加甘松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9日第三次诊断:无胃痛,饭后有饱胀感,无泛酸及水,咽痛好转,另主诉颈部有1~2淋巴结,无痛,大便正常,舌红,舌苔黄厚,脉弦。首伤7剂,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65438年6月+2005年6月6日四诊:饿时上腹部隐痛,饭后腹胀,咽部仍有不适,舌脉如初。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65438+65438。广藿香10克、飞机草10克、萝卜10克、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炒川楝子10克、姜黄10克。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23日第五次诊断:胃脘疼痛消失,腹胀轻度,咽部仍不舒服,另主诉抑郁,食欲差,腹部不适少,舌红,舌苔白厚,脉搏慢。6月23日,日方稍作调整,处方为:法半夏10g,生姜10g,黄连10g,黄芩10g,枳实25g,吴茱萸6g,乌贼骨15g,藿香10g,佩兰。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服用1周后,症状全部消失,很少复发。
按:患者上腹痛,胁肋牵拉,咽喉不适,胸闷,舌红,苔厚腻。本案与前两起不同。梅国强认为这个病人有湿热的症状,而且病人情绪不舒服,肝气郁结,和胃不爽,胃气不和,所以胃脘疼痛,拖腹;肝不达则气滞,胸闷则发;肝经“通膈,展筋,顺喉”,肝郁化为热,肝火上炎,故红喉中有滤泡;肝郁影响脾,脾胃运化不畅。痰浊酝酿时,产生湿蕴热,进而出现舌红、苔厚腻等湿热症状。总的病机是肝胃不和,湿热阻滞于其中。所以主要治疗方法是疏肝和胃,去苦清热祛湿,与病例1和病例2不同,用柴胡泻心汤加减。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两者合用疏肝和胃,清热化痰,加藿香、佩兰燥湿健脾,乌贼骨制酸止痛,枳实、炒川楝子、胡璇行气止痛,加郁金、姜黄活血行气,加强止痛作用。第四次诊断时,患者饥饿时,胃闷,饭后胃胀,喉咙仍感不适。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是上炎肝火未尽所致。他胃热已除,痰湿犹存。但是感冒的症状就像上热下寒,病机和前面两种情况类似。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可随证加减。
作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岳影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