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别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之一。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痛斥之,并刻意将其与刘备相提并论,渲染封建正统。对此,我不敢苟同:乱世背后,曹操其实是一个“管理天下的奇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者说,一句话,曹操是个有文采的多面手。

曹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二十岁时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终于统一北方。从最底层做起,凭着真才实学,在大半个中国打拼,风头一时无两。尤其是官渡之战,至今仍被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而被人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是刘备和孙权望尘莫及的。曹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引领了建安之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其中尤以《看海》、《虽龟为寿》、《短歌》最为著名。名句“烈士暮年壮胆”,凝聚了曹操对事业的执着全心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

曹操能成大事,其政治才能不可小觑。

取得董卓的信任后,曹操本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用七星宝刀刺杀了董卓。在我看来,这就是曹操政治远见的体现:谋天下而不谋荣禄。他很清楚董这个贼乖张残忍,大家都恨他。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曹操深知这一点。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纳贤才,善用人才,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棋。官渡之战僵持不下时,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显露无遗。敌军大将许由来到曹操的大营,曹操连衣服鞋子都没来得及整理,就冲过去迎敌,这让许由极为感动,投降了: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食,天下归心。“这也说明曹操不懂用人。还有,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惇的矛盾时,没有偏袒夏侯的父系亲属,而是以大局为重,无私地支持将军。这样,实现最大限度的团结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出了荀攸、于迅、郭嘉;有了曹仁、典韦、夏侯惇,曹牢牢占据了三分天下的一席之地。但也有人认为刘备在用人上比曹操强,这一点我并不认同。刘备,虽然他也是麾下名将,甚至有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物,但是他充满了小圈子和个人主义。但关羽公然违抗“放曹操”的军令,却没有受到惩罚;张飞酗酒闹事。他被吕布抢走徐州,却依然泰然自若。把桃园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局大氛围之上,最后发展成个人复仇,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要而正确的政治战略,大规模伐吴,烽火连营,使蜀国衰弱衰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他在才华横溢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自己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嫉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对曹操多重性格人物的评价。曹操献剑求董卓。战败后,他去找父亲的义兄吕伯奢,怀疑他会伤害自己,杀死家人。他说:“我宁愿让全世界来指责我,也不愿让全世界来指责我。”此言一出,曹操声名狼藉。董成谋反导致她自己损失惨重,董贵妃也被牵连处决。祢衡骂曹贼裸,曹操乘势上演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猜中了曹鑫,曹操也以动摇军心的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这些层出不穷的例子,展现了曹操多疑、嫉妒、残忍的一面。然而仔细研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乱世之中,曹操很有管理天下的才能,他能做大事。落到吕伯奢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岂不是浪费天才?而且封建统治者,身居庙堂之巅,内心其实很空虚。他们怕别人挑战他们的地位,又不能公开比米恒、杨修等人有罪,只好赶紧杀了他们。所以曹操凡事一定要讲究,多一点小心,多一点花样。

曹操的成功有其过人之处。无论任何人如何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用一家一户的话来说:这是他成就伟大人格和伟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永远不会步他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