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法膏?

膏方是古法熬制的

中药界有一句知名的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修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年间,修,指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指对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而“存心”二字则出于“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古代人因为信仰神灵,民间谚语“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后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就成了药行的通用准则,恪守药家的德行和职业操守。鹤年堂也不例外,对膏方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硬规矩铁规矩,必须按照规矩办,也正是因为“规矩大”,才使得鹤年堂的膏方在数百年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

1、“撷方子”。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给鹤年堂题写的楹联中就有“撷披赤箭青芝品“的名句,撷,就是选取、筛选、精选之意。鹤年堂对膏方的制作要求极高,首先就体现在对配方的选取上,对那些按四时调理之需的膏方,以及相对适用普遍的补虚膏方,必须是进入配本的方了才能选用,“不入配本,不得配制。”当年在鹤年堂坐诊行医的大夫都是医术高深的妙手,顾客必须要经过他们的诊治出方后,才能在鹤年堂订制膏方,但即使对他们开具的处方也要走“见方子”的规矩;对外面的大夫开的膏方,鹤年堂只依方抓药,决不给熬制,因为不知道医术如何,以免坏了字号的名声。只有如汪逢春、施今墨等这样的京城名医开具的处方,才依方抓药的同时,负责熬制膏方。

2、“见方子”。

早年间,鹤年堂要把大夫开具的膏方处方送到“斗房”,用硕大的长方形的木镇尺压着,由“斗头”依次取出审验,这审验是看方子里的药斗橱里有没有,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特殊煎制的毒性偏大的药物,还得看看方子是否偏离医理药理,对拿不准的方子,要返到大夫那,再行审定。审验无误后,再交徒弟依方配药,配完药后,要连方带药一起交到“丸药房”,方子也要用木镇尺压着,由“丸药头”再按方审药,无误后,把方子取出,交由药工开始制作,斗头和丸药头不在,徒弟和药工都不能随意把方子从镇尺下取出,这个过程称为“见方子”。 不论是从配本中选择的配方,还是大夫现开的处方,都要按这个规矩来。这是鹤年堂独有的老规矩,是为保证膏方配方准确有效而制定的。配本上的膏方都是经过数代传承验证的经典,按说“免检”也行,但也必须要守这个规矩。几百年来,鹤年堂在膏方制作上从没出过差池,就是因为有这个老规矩把着,人们都知道鹤年堂有“见方子”的规矩,所以,对鹤年堂更是信任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