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缺铁性贫血
中医认为脾虚是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所以健脾益气生血是其主要方法。因为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康,气血转化之源充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因此,不宜单用补血药物补血,应与补气药物合用,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服用疗效显著的含铁药物制剂。以下是针对不同症状的缺铁性贫血的不同中医治疗方法。
1,肝脏失血引起的贫血
这种贫血可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四肢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暗沉或蜡黄、手指甲不屑、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患者可服用四物汤合剂(丸剂)或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达到补血的效果。
2.脾虚血虚引起的贫血
这类贫血多见于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暗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心脾两虚的人还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或易怒。这是一种常见的贫血,应该以健脾养血为主。患者可以服用归脾丸(浓缩丸、合剂)达到养血的效果。
3.气血两虚引起的贫血
这种贫血可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手指甲不屑,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这种贫血的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主。患者可适当服用八珍丸(颗粒)或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以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
另外,服药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的人应多吃补气健脾的产品,如大枣、花生、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两虚或心脾两虚者,宜多吃龙眼肉、鸡肉、黄色食物、大枣、莲子等。补气血或补心脾;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核桃、栗子、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