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2.浸出法:浸出法也叫浸泡法。为了从固体混合物或有机体中提取物质,所用的提取剂应该能够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质而不破坏其性质。为了提高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浸出过程中经常使用加热。例如,通过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萃取剂是该方法中的重要因素,可以使用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
3.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将一种组分从溶液中萃取出来,利用该组分在两种不互溶的试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异,将其从一种溶液中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使其与其他组分分离,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通常,可以通过用分液漏斗多次提取来达到目的。
如果被转移的组分是有色化合物,有机相可直接用于比色测定,即萃取比色法。萃取比色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如双硫腙法用于测定食品中的铅含量。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快速、分离效果好等优点,但批量分析样品时工作量较大。同时,提取溶剂往往具有挥发性,易燃烧且有毒,操作时要注意。
4.盐析法:在溶液中加入一些无机盐,使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但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种方法被称为盐析。例如,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盐(硫酸铵),尤其是重金属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盐析时,要注意溶液中添加物质的选择。不应破坏溶液中待沉淀的物质,否则无法达到盐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在处理油或脂肪样品时经常使用这些方法。例如在农药残留的分析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中,油被浓硫酸磺化或被碱皂化,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使油中待测的非极性物质很容易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5.沉淀分离法:沉淀分离法是一种通过沉淀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在样品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沉淀被测组分或除去干扰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剂将样品溶液中的干扰成分变为不干扰测定的状态,即被掩蔽。采用这种方法,不分离干扰成分就能消除干扰影响,简化分析步骤,因此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广泛,常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
7.色谱分离法:色谱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是分离载体上物质的总称。根据分离原理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该方法分离效果好,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分离不仅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而且分离过程往往也是鉴别过程。这种方法常用于有机物质的分析和测定。
8.吸附色谱分离:吸附色谱分离法使用聚酰胺、硅胶、硅藻土、氧化铝等吸附剂。,经活化处理后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可以选择性地吸附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达到分离的目的。例如,对于食品中色素的测定,样品溶液中的色素可以用吸附剂吸附(其他杂质不吸附),过滤洗涤,然后用适当的溶剂解吸,得到比较纯的色素溶液。吸附剂可直接加入样品中吸附色素,也可装入玻璃管制成吸附柱或涂在薄层板上备用。
9.分配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法是根据两种不同物质在两相中的不同分配比例进行分离,两相中有一相是流动的,称为流动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称为稳定相。
当溶剂透过固定相向上渗透时,分配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然后分离。比如多糖样品在纸上层析,样品用酸水解,中和制成试液,样品点在滤纸上,用苯酚-1%氨水饱和溶液展开,苯胺邻苯二甲酸展开剂展开,105℃加热几分钟。
10.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离子的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根据交换离子的电荷,可分为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该方法可用于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待测离子,也可用于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干扰成分。
在分离操作中,可以将样品溶液和离子交换剂混合在一起振动,或者将样品溶液缓慢通过准备好的离子交换柱,使被检测的离子与交换剂上的H+或OH-进行交换,被检测的离子或干扰组分被加载到柱上,从而将它们分离。例如,离子交换色谱可用于制备无氨和无铅的水以及分离复杂的样品。
11.浓缩法:食品样品提取净化后,有时净化液体积较大,被测成分浓度过低,会影响最终结果的测定。此时,需要对样品溶液进行浓缩,以提高被测成分的浓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
12.常压浓缩法:常压浓缩法只能用于浓缩待测组分不挥发的样品试液,否则会造成待测组分的损失。操作可以直接用蒸发皿挥发。如果需要回收溶剂,可以使用普通的蒸馏装置或旋转蒸发器。该方法简单、快速、常用。
13.减压浓缩法:减压浓缩法主要用于浓缩成分热不稳定或易挥发的样品净化液,需要K-D浓缩器对样品净化液进行浓缩。浓缩时,水浴加热并抽真空减压,使浓缩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快的速度下进行,可以减少被测组分的损失。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如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的测定常采用此法浓缩。
样品预处理时间比色谱分离时间长得多,占总分析成本最大。样品预处理过程消耗大量的溶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是影响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最差环节,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