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谁?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被尊为药王。隋文帝元年(581)生于赵婧花垣(今陕西耀县)孙家园,卒于唐高宗永春元年(682),享年101。有人认为孙思邈生于公元542年左右,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40(我们认为后者更正确,所以以后者为准)。

孙氏从小聪明好学,敏慧记得他7岁的时候,每天能背1000多个单词,所以被称为圣童。孙思邈的老家在长安附近,这里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也是东西魏战争的大后方。当时的战争对它的历史和文化几乎没有什么损害。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从小就有机会广泛阅读。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经常找医生治疗,耗尽了家庭资源。因此,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决定以医学为职业,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为人民治病,于是刻苦学习黄绮的艺术。到了20岁左右,他在医学上有了一定的造诣,小有名气,于是“京外有病之人”找他治病。除了医学书籍,他还阅读儒释道的经典。孙氏年轻时已是一位博学的学者,尤其精通儒道两家,对佛教也颇有研究。

公元579年,也就是孙氏37岁左右之后,他以自己聪明敏锐的头脑和渊博的学识,看透了当时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杀人不眨眼的本质。再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他鄙弃仕途,背井离乡,先后到离长安六百多里的长安以南一点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二百多里的钟南山隐居数十年。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唐代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苏文、A&B、《黄帝针经》、唐明的刘著,以及扁鹊、仲景、臧宫、华佗、王叔和、阮鹤南、范东阳、张淼、金少等的经方。此外,他还在当时流行的“阴阳录命”、“各家之法”、“烧龟五万亿”、“周易刘仁”等方面花了不少功夫,即预测祸福、预测吉凶、记录灾难。除了熟悉经典医学理论外,他还利用长期生活在山区的自然条件,研究和记录了大量丰富的药物鉴别、采集、加工和储存经验。在多年为方圆数百里普通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到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孙氏的针药结合很有效。比如唐高祖武德时期(公元618-626),他成功治愈了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治愈了几乎无法治愈的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返老还童,治好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辉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好了一个顽固的箭伤。等等,不胜枚举。此外,在他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治疗过600多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到10%,这在1300年前是一个奇迹。各种经过多方求治无效的疑难杂症,只要在孙氏诊治,就能在手边治愈。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名扬山林,也名扬京城。

孙思邈名利双收。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请他做官,但他拒绝接受辞呈。自85岁以来,他一直住在首都和山区,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唐高宗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674年,孙思邈大约132岁。他与朝廷有些联系,受到某种限制的约束。因此,他借口身体不好,去找高宗申请离京归山。高宗皇帝不同意,就给了他一匹好马,并把当时闲置的鄱阳公主的房子给他住。在这一时期,孙氏在上流社会非常受尊敬。当时的东台专职学士宋,著名学者孟菊,初唐“王罗”四杰之一的陆,都以“师礼”待之。

晚年的孙思邈精通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东台侍郎孙初带着五个儿子,政治家孙坚、孙毅、孙俊、孙友、孙毅,去拜访孙思邈。见到他们后,孙氏说,孙俊会先富起来,孙友的事业成功会在后面,孙毅会是几个兄弟中最有名的,但他的不幸是带兵。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孙氏所料。还有,湛卢王子祁青小时候见过孙思邈。孙氏说:“五十年后你做官,我孙子就是你的属下了。”。后来,鲁任命为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为徐州萧县县令。孙思邈和陆启清说话的时候,孙朴还没有出生。

晚年,孙思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写书上。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说,孙氏在百岁时开始写《千女方》三十卷。永春元年(682),他收集了最近三十年的经验,写成《千女之翼》三十卷,补充《千女方耀》的遗产。同年,活到140岁的名医孙思邈在长安去世。他在遗嘱中告诉家人,要让自己的葬礼从简,不要随葬物品,不要宰杀牲畜作为追悼。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过了一个多月,面目不变,抬尸之时,死如木桩,犹似空袄,人也不同了。”这可能是由于他长期练习气功,服用了一些药物,使他的新陈代谢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化。这一点不要轻易认为是无稽之谈或封建迷信,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孙思邈经历隋唐,是一位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师。但他不求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的诊断和治疗不局限于古代的方法,还采用了许多家庭的长处。他用药不受本草典籍限制,根据临床需要,处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非常重视民间医疗经验,经常不遗余力地走访和询问。为了得到一面一法,为了传播真相,我不惜花大价钱。在五台山、太白山、钟南山、峨眉山等地打滚,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入研究药性。对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很多研究,治疗过很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擅长内科,还擅长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眼科,对服用养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术等都有研究。同时,他具有广博的药理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让他成为了唐代著名的医学大师,也让他身体孱弱,直到百岁也不曾失明。

孙氏一生致力于拯救世界和生命,他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技术精湛,对病人真诚。他认为,医生在诊室时应该镇定神经,认真集中注意力,认真负责,不应该问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年轻还是年老,是友好还是友善,是愚蠢还是聪明。治疗期间,应避危不惧,昼夜不眠,寒暑不渴,劳累不倦,全力以赴抢救病人,不可逞一时之能,贪图名利。这也是他修行的写照。他亲自治疗和护理了600多名麻风病人。他高尚的医德足以当一辈子老师。赞曰:“其技精而广,其道深而通。由今知昔,由后见今,信其永恒可行之法。”

孙思邈一生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著有《备急千女方》、《翼千女方》,全面总结了古代至唐代的医学经验和药理知识,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首先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理论,将六经辨证改为方药主治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具实用性。第二,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6500多个医学处方。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语,都是经过系统整理的,大部分都是有出处的。第三,诊断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突出体现在对口渴、霍乱、坏疽、恶性病和大风、雀形目、瘿等疾病的描述和治疗上。第四,在治疗学上创造了新的医疗技术。比如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洋葱叶导尿、食道异物取出、自体血脓接种预防疖肿等。第五,药理上要注意道地药材和药物的采集、加工和保管,在七类药物的基础上按其功能分为六十五篇,以兼顾百病,方便医生开药。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设立妇幼专科的意义,从而为设立儿童和产科专科创造条件。第七,丰富了健康长寿理论,强调卫生,反对取石,主张动静结合,食疗劳动为辅,使养生与防治老年病相结合。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了丰富多彩的三人堂图,创造了穴主对准法,倡导阿是穴和同体寸法,促进了针灸的发展。第九,在我的炼丹生涯中,记载了硫磺降火法,这是中国早期的火药配方,为火药的发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之外,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的医德,他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几千年来,纪念他的寺庙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姚县。早在晚唐时期,在城东的王耀山就为他建了一座祠庙。此后,王尧寺在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相继建成,并有石亭、石刻等。目前,建于明代的王耀寺保存完好。孙真人住过的庙里有一个石室太玄洞,洞外的亭子里有刻着“千金宝”和“海边”的石碑。相传孙思邈的洗药池和自己种的柏树至今完好无损。这些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中国人的珍视。每年二月,人们在王耀庙举行仪式,庄严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