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医”的现状与分析
任德全说,中医现代化始于30年前。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形成了“中药现代化”的概念。通过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中药现代化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迅速普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方面,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已有6个著名的中成药证实了其指纹图谱,并在生产实践中用于控制产品质量。
中医现代化不是西方制造的。
有人提出中医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医的西方体系,任德全明确表示了否定意见。他说,中西医学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中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和使用的。把膏、丹、丸、散改成片、胶囊,不是中医现代化。有人说将中药的膏、丹、丸、散改为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这完全是误解。片剂和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医或西医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做成剂型,中药也可以做成。
任德全指出,未来中医药发展有两条路:一是中医药现代化,二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这两者之间有微妙的区别。任德全解释说:“前者不仅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而且发展出来的成果是以中医的体系来表达的,中医仍然是一门传统医学。后者视中药为‘源头’,利用现代科技开发替代产品。最常见的是从植物中提取一种单体化学成分,比如青蒿中的青蒿素,麻黄中的麻黄碱等等。总之,经过现代发展,不管变成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治病,就是良药。
他认为目前推动的指纹技术研究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以前国际上不接受中药,主要是成分不清,疗效不清,质量不可控。指纹技术的引入,使中药质量从不可控到可控,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他透露,最近有一家中药公司带着他们的品种去美国敲FDA的门。他们有勇气,因为他们有现代化的中药,改革GMP,建立GAP基地,开展指纹图谱研究等等。因为有很多硬指标,所以我有勇气和机会去和FDA谈。
纠正一些误传
有人担心,目前一些国外财团和跨国公司对中药的研发投入巨大,有超越甚至取代中国地位的趋势。任德全说,不必恐慌,也不要把它当成“狼来了”。相反,它应该受到欢迎。这么多外企对中医热情高涨,恰恰说明中医的地位在提升。外国人学习中医可以促进西方社会重新认识中医。如果他们的研究有突破,我们也可以借鉴。
任德全还纠正了媒体上的一些误传,比如“本土中医”无法与“洋中医”抗衡,日韩的“洋中医”几乎统一了国际市场。任德全说,这是一种误解。有人把日本的保命丸吹上天,说它一年出口6543.8+亿美元,其实货币是错的。实际上是6543.8+亿日元,只相当于6543.8+0万美元左右。日本中药出口西方的数量很少,全行业年出口额几百万美元。韩国出口额超过日本,每年约1亿美元,主要是高丽参。但绝大多数高丽参都卖给了港澳台、中国大陆和海外的一些中国人。另一方面,在中国,中药的出口一直稳定在每年6亿至7亿美元。虽然大部分是中药,但我们仍然是最大的中药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