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生春历史? 请加图片(急!)

雷生春 2012年4月25日的雷生春 雷生春位于中国香港九龙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是具有古典义大利建筑特色[1]的唐楼,建筑物的名字源于一对对联,寓意雷生春所生产的药品能够妙手回春。业权原本由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雷亮(又名雷鸿维)持有,2000年,其后人捐赠给港府,后被中国香港特区 *** 列为一级历史建筑,2012年4月更活化成为非牟利机构经营的中医诊所。 历史渊源 生于广东省台山县的雷亮来到中国香港后以经营运输及贸易生意致富,是九龙巴士的创办人之一。1929年,雷亮家族向中国香港 *** 购入旺角荔枝角道119号,并邀请建筑师布尔(W. H. Bourne)兴建雷生春。雷生春于1931年建成(有网页指建成年份为1934年],地铺为雷亮的台山同乡兄弟雷瑞德中医师

开设的雷生春医馆及药店,上面三层为雷亮家庭成员的住所。雷生 *** 品在当时广受附近居民欢迎,并且行销海外。 雷亮于1944年逝世,雷生春跌打药店在数年后结业,其后曾用作商住及出租作洋服店等用途。约1980年代开始,雷生春住宅部分长期荒废,但地面商铺仍在营业。 建筑特色 设于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正门,外墙为水磨石,窗户设有木制档板。 雷生春楼高4层,以钢筋混凝土筑建,楼面面积为762平方米,是典型的「走马大骑楼」唐楼,结合现代流线风格的横线设计与古典元素,这可从其方型框架及其上的栏杆装饰得见其建筑特色。 雷生春正门设于荔枝角道和塘尾道交界,建宽阔用石磨柱支撑的露台,能抵御风雨及阻隔阳光,有助降低室内气温。大楼顶层外墙嵌有家族店号的石匾,这些设计都是本地战前骑楼的典型建筑风格。大楼正面设计甚为精致,富有古典义大利风格,位于塘尾道的侧门入口设有后院。至于大楼的弧形主立面,则是为了迁就道路交界的窄角而特别设计。它可说是中国香港战前骑楼式建筑的代表。 发展 2000年,雷亮的后人向古物古迹办事处提出将雷生春捐赠给港府,古物咨询委员会同年将雷生春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物。2003年10月7日,港府正式接收雷生春。2004年,雷生春开始修葺,工程于2005年中完成。之后中国香港 *** 研究雷生春未来用途,计划邀请私人发展商提交方案,将其发展为结合文化与商机的新地标,可惜具体用途迟迟未有落实。 2008年,雷生春成为首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的7幢建筑物之一。2009年2月17日港府宣布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从30份递交的申请书中,成功获选参与活化雷生春计划,获得 *** 资助2千8百万港元,将雷生春发展为集中医药保健服务、公***健康教育、历史文化展览于一身的「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保健中心──雷生春堂」,设有5间诊症室、1间售卖中药及凉茶的店铺、展览场地和一间屋顶草药花园,活化后将提供内科,骨伤及跌打科,推拿科和针灸科的中医门诊服务,并会定期举办义诊,为区内弱势社群服务,预留每日两成的门诊名额予综援人士。此外,中心亦会提供教学、实习机会和培训课程,并举办中医药展览、健康讲座. 2011年1月14日浸会大学举行「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项目启动典礼,活化计划建设成本为2

800万港元,预计于2012年4月完成。活化工程完成后,雷生春堂地下原有的跌打药水售卖处将会活化为凉茶铺及中成药零售和展览区,一楼用作接待处、制药房、药材储存及预备室,二至三楼则主要为3间诊症室、两间针灸及推拿治疗室,置有8张治疗床位;一至三楼的骑楼位置为展览厅;此外,每层均设有不同主题的展示区。雷生春堂外围骑楼用了玻璃围封以扩大空间,增加了2千多平方呎,作为病人候诊室,亦可以隔绝从街道传来的噪音及空气污染

屋顶部份设立具绿化建筑物作用的中药园圃,种有20多种草药作教学用途。此外,同时适量引入再生能源及雨水收集系统,以达致环境保护的效益。 这座大宅为一级历史建筑物,他们在活化过程中刻意保留了建筑物的原有特色。大宅的门、窗和地板均全数有保留,跌打馆内的雷生春及敬福堂牌匾亦被重置原位,还原跌打馆的风味。 雷生春堂于2012年4月25日正式开幕,26日起向社会提供中医服务,预料每日可以为70-80人服务,当中20%名额预留给综援人士。综援人士与65岁以上长者可以享有优惠诊症收费,雷生春堂亦会不定时提供免费义诊服务,预计每日名额1百个。为保留雷生春提供医药跌打的传统,于诊所底层售卖浸大配方的凉茶。 出处:zh. *** /zh-/%E9%9B%B7%E7%94%9F%E6%98%A5 图片: .image.search.yahoo/search/images;_ylt=A2oKmKs9kPdQVwgA_oizygt.?p=%E9%9B%B7%E7%94%9F%E6%98%A5&fr=FP-tab-web-t&fr2=piv-web

参考: zh. *** /zh-/%E9%9B%B7%E7%94%9F%E6%98%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