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吃什么药治疗?

1.早期治疗

脊柱损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现场抢救、急诊治疗和早期专科治疗。早期治疗措施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髓功能的恢复。

对各种创伤患者的早期评估应从损伤现场开始。意识不清或昏迷的病人通常不能抱怨疼痛。凡有颅脑损伤、面部或头皮严重裂伤、多发伤的患者,应怀疑脊髓损伤,通过有序抢救和转运,减少对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遵循ABC抢救的原则,即保持气道通畅,恢复通气,维持血液循环稳定。需要区分神经性休克和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的低血压。神经源性休克是指颈部或上胸段脊髓损伤后,交感神经输出信号(T1-L2)中断,迷走神经活动紊乱,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低血压并发心动过速多是因为血容量不足。无论什么原因,低血压必须尽快纠正,以避免进一步的脊髓缺血。积极输血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对危及生命的出血进行紧急手术。当扩容后仍有低血压伴心动过缓时,应使用升压药和拟交感神经药。

2.药物疗法

当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满意时,主要的治疗任务是防止受损脊髓进一步损伤,保护正常脊髓组织。要做到这一点,恢复脊柱序列,稳定脊柱是关键环节。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可能是降低脊髓损伤程度最快的方法。

(1)皮质类固醇甲基强的松龙(MP)是FDA批准的唯一一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药物。建议8小时内给药。建议将甲泼尼龙作为治疗选择,而不是标准治疗或推荐治疗。此外,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MP对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无效,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MP对脊髓破裂患者无效,轻度脊髓损伤无需MP即可自行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严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是MP治疗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剂量MP可能会引起肺部和胃肠道并发症,老年人容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和感染。总之,在MP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地塞米松也可以使用,停用5天,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引起的并发症。

(2)神经节苷脂是一种带有糖酯的唾液酸,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外细胞膜,尤其是突触区有较高的浓度。用GM-1治疗脊髓损伤患者,1年后随访,疗效优于对照组。虽然它们的真实功能尚不清楚,但实验证据表明,它们能促进神经外生和突触传递介导的轴突再生和萌发,减轻损伤后的神经变性,促进神经发育和塑形。认为GM-1一般在伤后48小时给药,平均持续26天,甲基强的松龙在伤后8小时内效果最好。有学者认为GM-1并不能阻止二次损伤的进程。目前,神经节苷脂已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仍在继续,因此其广泛的临床应用也受到限制。

(3)东莨菪碱能调节微循环,改善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堵塞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减少脊髓缺血坏死,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越早使用越好。应该在受伤的第二天使用。

(4)神经营养药甲钴胺为辅酶型B12,中心钴原子上结合有活性甲基,易被吸收,使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升高,并进一步转运到神经组织的细胞器中,其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鞘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有利于受损神经纤维的修复。

(5)脱水常用缓解脊髓水肿的药物有甘露醇。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滴速过快,可能会患上致命的疾病。对老年人或潜在肾功能不全者,应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及尿常规的变化。如果日尿量小于1500ml,应慎用。应适当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血容量不足,并监测水、电解质和肾功能。

3.并发症的治疗

脊髓损伤患者的死亡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死亡发生在伤后1 ~ 2周内,多发生在颈髓损伤。死亡原因为持续高热、低温、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晚期死亡发生在数月或数年后,多由压疮、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等引起。颈髓和胸腰段脊髓损伤可出现晚期死亡。早期死亡和晚期死亡没有一定的界限,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死于并发症。但如果能给予预防和良好的康复,患者不仅能长期存活,还能坐、立、行走,甚至参加工作,可见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性。

(1)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困难及其治疗,治疗排尿困难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排尿功能,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使患者排尿规律,无导尿管,残尿少或无,尿失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1)脊髓损伤早期持续引流和膀胱锻炼,膀胱逼尿肌无力,由于内括约肌原因尿不能排出,留置导尿管引流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一般应保留直径较小的橡胶导尿管或硅橡胶导尿管,开始应保持膀胱排空,以利于逼尿肌功能的恢复。1 ~ 2周后,每四小时夹管开放一次,夜间入睡后保持开放。当导尿管打开时,训练病人用双手按摩膀胱,尽量挤出尿液。

2)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由于膀胱麻痹和尿潴留,需要长期使用留置尿管,但容易发生膀胱挛缩和尿路感染及结石。久而久之,感染将难以控制,严重损害肾脏,导致肾功能衰竭。①抬高床头有利于尿液从肾脏经输尿管引流至膀胱,减少肾盂肾炎、肾积水、肾盂肾炎最终损害肾功能的机会。②饮水多的患者每日用水量应保持在2500m1以上,使其排尿多,并有机械冲水的功能。在夏天,出于同样的原因,可以鼓励患者多吃西瓜。(3)严格无菌操作下冲洗膀胱,短期或间歇使用导尿管,使排尿通畅。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或0.1-0.05%呋喃西林溶液冲洗膀胱,每日两次。④清洗尿道口、留置导尿管后,由于导尿管的刺激,分泌物常堆积在尿道口,容易滋生细菌,应每天清除。⑤更换导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易引起感染和结石形成,应定期更换。普通橡胶导尿管一般每1 ~ 2周更换一次。如果采用刺激性较小、外径和内径较小的1.5 ~ 2mm的塑料管,每2 ~ 3周更换一次即可。换管前应尽可能排空尿液,以便拔管后尿道能休息几个小时。在此期间,患者可以尝试排尿。如果排尿成功,则不需要插管。平日尿液可在导尿管周围溢出,说明膀胱已恢复排尿功能,是拔管的指征。

3)药物治疗①尿潴留刺激副交感神经增强逼尿肌力量,开放内括约肌恢复排尿功能。抑制交感神经使内括约肌不处于紧张状态以利排尿,可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使用药物抑制尿道和括约肌痉挛。②尿失禁和膀胱逼尿肌痉挛:可使用阿托品类药物。膀胱内括约肌无力:麻黄碱可与炔雌醇联合使用。膀胱内括约肌松弛:西药效果不好,可以试试中药缩泉丸或缩泉汤。

4)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以下手术方式:①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后运动性膀胱排尿困难,伤后半年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对上运动性排尿困难,膀胱内括约肌张力增高,排尿阻力增加,长期不能缓解的患者行经尿道括约肌切开术。②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因长期排尿困难或尿路感染无法控制,经对比证实排尿困难的主要阻力来自尿道外括约肌时,行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是可行的。(3)回肠代膀胱术对于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长期慢性尿路感染导致膀胱挛缩的患者是可行的,可扩大膀胱肌容量,根除膀胱感染,减少排尿次数。④因长期排尿困难和感染留置尿管,可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尿路梗阻合并肾积水、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者可行肾造口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用回肠代替膀胱进行膀胱挛缩手术,输尿管造口术是可行的。

(2)体温异常及其治疗

1)高烧,高烧胡子和感染。因为交感神经已经麻痹,用药物降温是没用的。如果有空调设备,室温可以控制在20 ~ 22℃之间。预防和治疗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运行部位使用酒精擦浴或放置冰袋。

2)颈髓横断患者存在低温和心力衰竭。因为全身交感神经麻痹,皮下血管网扩张,无法收缩。因此,如果损伤发生在隆冬时节,患者长途运输后未能保暖,体内会散发出大量体温,体温会降至32℃。此时患者表情淡漠,速率会变慢,每分钟只有50多度。如果体温持续下降到30℃或以下,就会引起心律不齐,死于心力衰竭。治疗方法主要是人工复温、提高室温、热水袋法(40℃)、电热毯法、预热输入的血液和液体等。温度不能升得太快、太高。要慢慢升到34℃,然后通过衣服保温升到36℃,最好不超过37℃。

4.压疮及其治疗

压疮是截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部位是骶骨、棘突、肩胛骨、大转子、足跟和腓骨。严重的压疮可直达骨骼,引起骨髓炎,大面积、深度坏死的压疮可使患者大量丢失蛋白质,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还可因继发感染引起高热、食欲不振、毒血症甚至败血症,导致患者死亡。

(1)预防压疮①翻身加强护理,勤翻身,每2小时一次,昼夜坚持。骨折平面的上下两部分应同时整体翻转,不得扭曲病人身体。经常翻身,幅度要小,就是左右翻45度,满足需要。②患者翻身时,在容易被压迫的骨性突起处,应涂50%酒精或其他复方搽剂。一边画一边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然后,涂爽身粉或六一散。按摩时手法要轻,不要太用力,以免划伤皮肤。③防污染病人的衣服、被子最好用纯棉,以免皮肤被粪便、尿液污染。

(2)压疮的治疗①床垫应柔软、平整、清洁、干燥,使用充气式褥疮垫。加强护理,勤翻身,尽量使压疮部位不再受压,为愈合创造条件。②改善全身状况,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适当输血,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

(3)局部伤口处理①一度压疮增加病人翻身次数,保持局部皮肤和床单干燥,用滑石粉或50%酒精擦拭,并做轻按摩。②如果二度压疮水疱未破,严格消毒后,用空针清洗水。水疱破裂后已形成创面者,局部涂1%龙胆紫或10% ~ 20%汞酊,每日红外线照射。③手术方法切除三度压疮,局部换药清除残余坏死组织。当肉芽健康生长时,植皮是可行的。④如果四级压疮引流不畅,需要切开伤口扩大引流,尽量清除坏死组织包括伴有骨髓炎的骨头。如果肉芽已老化,伤口边缘已结疤,且伤口长时间未愈合,应放射状切开伤口,以利于新鲜肉芽的生长。对于伤口干净但面积较大的患者,可以做局部皮瓣转移。

5.呼吸困难和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1)坚持每2 ~ 3小时为患者翻身。

(2)给患者口服祛痰剂。

(3)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全身应用或与α-糜蛋白酶混合,雾化吸入。

(4)鼓励患者咳嗽。它可以按压腹部来帮助咳嗽。

(5)要求患者经常深呼吸。

(6)切开气管。截瘫平面在第四、五颈椎以上者,呼吸微弱,气体交换小。如果肺活量小于500ml,可以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截瘫平面较低,观察过程中患者呼吸变得困难,并逐渐加重,或继发肺部感染、气管分泌物增多影响气体交换,肺活量下降到1000ml以下,应尽快做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阻力,减少死腔,便于吸痰,可以通过切口直接给药。给的药物一般是稀释的抗生素、糜蛋白酶、异丙肾上腺素的混合溶液,具有抗菌、解痉、祛痰、湿润呼吸道的作用。当病人停止呼吸时,可通过气管切开术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自动呼吸器辅助呼吸。有肺部感染者,可从气管切开处取标准木进行痰培养,以查明致病菌和有效的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不仅是静脉滴注,还可以通过气管切开直接滴注。

6.排便障碍及其治疗

(1)脊髓损伤患者的排便障碍当脊髓损伤发生截瘫时,肛门外括约肌的随意控制和直肠的排便反射消失,肠道蠕动减慢,直肠平滑肌松弛,于是粪便残留,因长期吸收水分而称为便秘。如果有腹泻,则表现为大便失禁。便秘是截瘫患者中最常见的。便秘时,患者会因吸收有毒物质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等症状。

(2)截瘫患者便秘的治疗①饮食和药物治疗食谱中含有较多的水、蔬菜和水果等。,泻药和大便软化剂可以口服。镇痛药和碱性药物可抑制胃肠蠕动,应尽量避免。②可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灌肠。③针刺或刺激触发点,如锤打骶尾。(4)手掏法用戴手套的手指伸入肛门,拉出硬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尾骨有褥疮的患者,因为可以避免大便污染伤口。⑤训练排便反射:受伤2、3个月的晚期截瘫患者,应每天坐起,增加腹压,定期给予适当刺激,如按压肛门、下腹部等,以训练排便反射。

7.痉挛及其治疗

痉挛是由于受伤脊髓的运输端失去中枢指挥,但前角的小脑与肌肉的联系仍保持完整。损伤平面以下反射弧高度兴奋,基础脊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血压反射、膀胱反射、排便反射、阴茎勃起反射)亢进。脊髓损伤患者在休克期后,伤后1 ~ 2个月逐渐出现痉挛,伤后3 ~ 4个月达到中度痉挛。重度痉挛往往提示损伤平面以下的身体有病变,如尿路感染、结石、肛周脓肿、肛裂、压疮等。

(1)预防措施注意脊髓损伤早期瘫痪肢体的位置,促进肢体伸展反射,避免屈曲痉挛。比如俯卧位、被动肢体运动和恢复直立位的训练,都有利于促进牵拉反射。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积极治疗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避免因室温剧变、衣服鞋帽过紧、膀胱直肠充盈而引起抽搐。帮助患者做自行车运动,可以明显缓解痉挛状态。

(2)痉挛的治疗①药物治疗有利于缓解疼痛。②对痉挛肌肉的拮抗肌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每日一次。③闭孔神经切断术和内收肌切断术可解除严重的内收肌痉挛。④前根切断术适用于第十胸脊神经至第一骶脊神经范围内的痉挛。⑤前路联合脊髓切断术应限制在第十胸髓至第一骶髓的范围内,并注意保留锥体及其重要的反射功能。

8.康复治疗

(1)思想教育中的伤者,瞬间突然从健康人变成了残疾人,心理创伤极其严重。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由于治疗手段缺乏、见效慢、疗程长,患者往往会产生忧虑和悲观情绪。医务人员要和家属一起做好思想工作,充分发挥患者战胜残疾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

(2)理疗①按摩要轻,由远及近按摩四肢各部位,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用手掌沿胃肠蠕动方向按摩、搓揉、深按,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沿结肠蠕动方向按摩,可促进排便;沿着耻骨按摩可以促进排尿。按摩下肢,从脚趾开始,依次是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髋关节的内收、外展、抬高,一个脚跟放在对侧膝盖上,然后小腿向下滑到脚踝。上肢按摩,手指被动屈伸,握拳,辅助腕、肘、肩关节活动。在痉挛性肢体上做被动活动时,要耐心缓慢,切忌粗暴,以免软组织损伤,导致日后出血和异位成骨。②电疗对于弛缓性麻痹患者,感应电疗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纤维化,改善肌肉营养,保持肌肉功能。因为电疗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无效,所以不适合。(3) Spa和热水浴有助于拉伸肌腱、肌肉和韧带,提高关节活动度,减少痉挛,软化组织。

(3)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借助床架、支架、拐杖等器械,患者可以坐起、站立,甚至行走。

(4)功能性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又称人工脊髓,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适当剂量的电刺激,使肌肉或肢体再现功能性活动。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肌肉或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释放更多的活性酶,增加肌肉的截面积,增加肌原纤维的百分比,从而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增强肌肉中的耐力。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可以打开更多的通道,以加强其控制运动的能力。①刺激股四头肌,将负极留在大腿前部中上交界处,在诱导期可见股四头肌间歇性收缩,但在强化期和站立期明显有力。②刺激股神经,将负极置于腹股沟股动脉外,可导致股四头肌收缩。虽然强度低,但是效果好,可以改善排尿功能。③刺激腓总神经将负极置于腓骨小头下,正极置于小腿外侧伸肌腹部,以纠正足下垂,使踝关节向后伸展,为站立和行走做准备。④刺激腰骶棘肌,将电极置于感觉平面以下的骶棘肌两侧,使腰骶肌收缩,维持人体站立姿势。⑤刺激正中神经,负极置于肘窝中间,正极置于前臂下1/3屈曲侧。⑥刺激尺神经,将负极置于肘背,正极置于前臂中下段1/3交界处屈曲侧。⑦刺激桡神经,负极置于肘窝外,正极置于前臂中下段1/3交界处屈肘点。

9.预防和治疗残疾

(1)预防畸形患者取卧位时应使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微屈位,并用软枕或三角架支撑脚底和脚趾,或用小腿护具和石膏支撑,防止被子压迫足部造成足下垂畸形。另外,经常按摩瘫痪的肢体,关节被动活动,也可以减少畸形的发生。

(2)畸形矫正

1)轻度畸形患者的非手术治疗,可采用被动关节活动、皮肤牵引、药物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畸形者,可根据情况选择以下手术方式。①跟腱切断或延长治疗中度足下垂。②距骨切除或三关节融合术治疗重度足下垂。③趾间关节切除融合术治疗爪状趾。④内收肌腱切断术或闭孔神经切断术治疗髋关节内收畸形。⑤阔筋膜张肌、缝匠肌、髂腰肌松解治疗髋关节屈曲畸形。⑥腘绳肌切断术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⑦严重痉挛采用脊髓瘢痕切除、神经松解或前根切断术治疗。

术后一般需要在功能位用石膏和支架保护患肢,以达到坐起、站立、短距离行走和日后基本自理的目的。但对于脊髓损伤程度高,功能锻炼较晚,但体质差,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的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