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计划
登革热是国家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的要求及时报告。疫情确认后,应立即向有关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登革热防治知识。欢迎阅读。
一、疫情报告
登革热是国家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的要求及时报告。疫情确认后,应立即向有关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第二,监控
1.监测区域的划分和任务:
我所在的街道属于易感监测区:虽然没有病例报告,但与重点地区人员接触频繁,人口流动性大,需要开展定期监测。
2.媒介监测:监测主要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和带毒状况。
3.病原学监测:采集患者或可疑患者(包括不明发热患者)的血清或伊蚊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病毒株,观察其变化,分析登革热发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4.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对登革抗原多态性人群进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
第三,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国内外多年的防控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将登革热及其病媒生物的防治纳入街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消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卫生部门要做好灭蚊技术指导工作。
2.灭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在室内积水容器中繁殖,白纹伊蚊主要在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容器内积水中繁殖。一般对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消灭和控制主要集中在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上。在处理孳生地时,应针对不同的蚊种采取措施,主要包括:
(1)消灭孳生地和幼虫:翻罐倒罐,填竹缝和树洞,勤洗饮水容器,勤换水,贴驱蚊剂。蚊子幼虫也可以通过放养鱼或其他在水箱中吃蚊子幼虫的生物来消灭。对于非饮用容器内难以完全清除的积水,可以喷洒地沟油或缓释农药。
(2)杀灭成蚊:在室内喷洒或施用无毒农药,杀灭成蚊。在做好室外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林、树林、陶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农药滞留喷洒处理。
四。疫点的处理
1.疫点的划定: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当已确诊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应将患者家周围半径50米的居民区划定为疫点。
2.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现场治疗。新发疫点病人住院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要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等。无防蚊设施者,应定期杀灭室内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就地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最大限度减少长途就医,防止传播,降低死亡率。做好疫点、疫区不明发热病人的访视工作,对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15天。
3.紧急灭蚊:在疫点、疫区,尤其是疫区的医院、学校,室内、室外都必须灭杀成蚊。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虫孳生地,限期将疫点内的布雷特指数降至5以下。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病媒蚊叮咬。
5.尽量劝阻疫区减少集结。
6.必要时可实施车辆灭蚊和相关人员检疫。
7.流行病学调查:
(1)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一定数量的病例调查和对诊断的核实。
(2)查明本次疫情的地区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发病率、死亡率、死亡率,确定疫区和流行特征。
(3)追查本次疫情的传染源。
(4)详细摸清疫区的自然条件、群众生活状况、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应随时调查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孳生场所、布雷特指数(调查户数不少于50户)和房屋指数,有条件时也可调查成蚊的停留率、室内栖息率、季节波动和抗药性。
(6)病毒监测:从患者或疑似患者血清和定期捕捉的伊蚊中分离病毒,鉴定类型。
五、加强旅游流动人口的卫生检疫。
登革热是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的传染病之一。加强对从疫区入境人员和从国内疫区出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加强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和集装箱的卫生监督,必要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
六、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及分类: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为5-8天。一般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头痛、全身疼痛、乏力不适、食欲不振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快速高热、三红征(面红、颈红、胸背红)和各种皮疹。
(1)典型登革热:起病突然,寒战,快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到39-40℃),少数病例有双峰热。少数患者出现头痛、眼球或眶后疼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腰痛和腹痛。
极度疲劳,表现不佳。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胸背部皮肤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发烧通常在3-7天内消退。部分患者可在四肢、胸部和背部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来说,发热持续时间短、轻度头痛和全身疼痛、皮疹少且无并发症者可诊断为轻度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天后,在四肢、面部、腋窝、粘膜上可见散在的出血点,迅速合并为瘀斑。病情进展后,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阴道出血、尿路出血。肝肿大常见,黄疸少,红细胞体积增加20%以上,(因血浆溢出和脱水使血液浓缩,浓缩越差,病情越重),血小板小于654.38+百万/ul。
(3)登革休克综合征:少数登革出血热患者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突然恶化,皮肤冷、湿、烦躁,口唇发绀,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为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检测不到。休克期一般较短,如不及时抢救可在12-24小时内。但如果能及时正确处理,过了危险期就能很快恢复。
2.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15天内来自疫区的患者或本地感染的患者,具有登革热的一般症状,符合起病突然,发热在24-36小时内达到高峰,三红征,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beam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征。,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做出临床诊断。对第一例(批)病人和新疫区病人的诊断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为依据。
1以上器官出现登革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65438+万/ul以下)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患者如有休克症状、脉搏或血压下降、红细胞体积增加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非新疫区和疫区。应与流感、伤寒、麻疹、猩红热、暴发性脑膜炎、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脑损伤患者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4.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应及早卧床,发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结合中医治疗。禁用水杨酸类退烧药,以防溶血、消化道出血和粒细胞减少。对于高热、呕吐、食欲不佳的患者,应尽早给予口服补液(水和电解质)。如果口服补液无效,可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使用高渗糖。补液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注意早期脑水肿症状和输液反应的发生。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严重出血病例,以过敏反应为主要发病机制,可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及时使用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口服云南白药,静脉注射维生素C、K,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对于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不仅可以通过胃管注入冷冻生理盐水,还可以口服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休克病例被视为感染性休克。可先快速滴注50%碳酸氢钠、林格氏乳酸钠溶液、生理盐水或50%葡萄糖生理盐水,然后补充右旋糖酐或血浆吸氧,纠正酸中毒。可使用地索松、氢化可的松、酚妥拉明或冬眠疗法。
5.实验室诊断:
(1)临床检查应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血和凝血时间。严重者应增加红细胞体积,并根据病情需要增加其他实验室检查。
(2)病毒分离:目前分离c6/36细胞或1-3日龄乳鼠,最好在患者床边接种乳鼠,可提高阳性率;从巨蚊幼虫中接种分离病毒简单、安全、检出率高,也可以试用。
(3)血清学试验:如果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的双相血清效价达到四倍,则可判定为阳性;单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为1∶32及以上;血液抑制试验效价为1∶1280及以上;中和试验中和指数≥50。
(4)病毒分离、血清学标本采集及检验:对发病三天内的新诊断病例采集静脉血3 ml,将分离出的血清(第一期血清)密封、编号,低温或液氮保存。全血应在采血当天冷藏以备检验。病后3-4周,收集回收血清(二期血清)3 ml,保存于4℃左右,与检验单一同送检,进行血清学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