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药不同敷脐疗法(不常见)
小儿中药敷脐是将药物加工后放在小儿肚脐上的一种外治方法。选方与内治相同,但给药途径改为敷脐,特别适合儿科辨证论治。操作方法如下:
1.根据不同的症状准备药物。将药物捣碎、切碎或研磨备用,并与适当的赋形剂一起制备制剂。
2.将患儿取仰卧位,先用温水擦洗脐部及其周围,再用毛巾热敷65438±0.2分钟,使局部充血,再填塞药粉、药饼、药糊等。进入脐部,用胶带或绷带包扎。
3.用热水袋烫肚脐上的衣服半小时,帮助药物专家。
4.晚上敷,早上服,一般12小时。
5、秋季腹泻:肉桂9g,五倍子12g,冰片6g,研成粉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肚脐,用胶布固定,每24小时换1次。三天就是1个疗程。
6.厌食: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炒鸡内金各6克。研成细粉,用开水调成糊状,敷在脐带上,12小时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7.遗尿:五倍子、五味子、菟丝子按2:1:3的比例配制,研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在脐部加醋,早上取下。一般敷3-5次即可控制症状。
痢疾:吴茱萸3克,黄连6克,木香各6克。研成细末,温开水敷脐,12小时替换1次,5天1疗程。
8、口疮:细辛6g,研成粉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12小时换1次,敷4±5天。
9、夜啼:朱砂6g,五倍子6g,* * *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饼,敷于脐部,用绷带和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7天1个疗程。
10、盗汗:五倍子、生龙骨各10g,朱砂6g。先将前两味药共研细末,朱砂分别研末,再混合装瓶备用。每次3g,用热醋调和,敷于脐部,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睡觉时敷,第二天拆药,3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