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四性五味是什么?

众所周知,食物有五种味道:酸、苦、甜、辣、咸,还有冷、热。同样,药物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口味,从而有各自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在用药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治病养生的药材,这样才能让药材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四种性质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性质,反映了药物的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趋势。四气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前人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深化对各种药物的性质和功效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表现而总结出来的。

历代医家对四性的具体含义看法不一,历代本草著作对四性的具体描述也不尽相同。神农的《本草经》提到了寒、热、温、凉,但具体药物的四气中,并没有提到凉,而是平。本书所包含的药物四性,可以归纳为寒、微寒、平、微温、温五大类。之后各种医生有很多称呼,很冷,相当冷,很冷,温,冷,冷,甚至冷。而中医的四性,从来都是寒热,对应阴阳,其余都是程度不同。另外,虽然提到寒、热、凉是四性的重要描述,但是平是相对的,药物还是偏的。历代医家列举的四性中,抗精神病药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四性现在一般描述为“寒、热、温、凉、平”,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

四气也叫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性是从药物对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是由药物本身的作用决定的,与疾病的属性,寒或热是一样的。治发烧的药是寒凉的,治感冒的药属于温;温性药物能升阳,增强人体功能活动。根据药物分类,具有温里散寒、扶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解郁、芳香开窍作用的药物,如桂枝、紫苏、附子、干姜、当归、川芎、陈皮、菖蒲等,都属于温性药物。感冒药能减弱人体的功能活动,或降低人体的病理性功能亢进,具有疏散风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的作用,属于感冒药,如桑叶、菊花、石膏、知母、赤熊、牡丹皮、石决明、钩藤等。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性质温和,没有明显的四性,可用于寒热,称为温和药。但这些药物也是微寒微温的,本质上还是属于四性。

所谓四性,又称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另外,在四性之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是指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慢的一类药物。寒性和温性是两种相反的药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化痰开窍的作用,适用于热病,如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等。一般温性药材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性疾病,如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腹部冷痛等。

另外,平属阴,能健脾开胃,固补虚损。如枸杞、甘草、芡实、银耳等药物。

寒性:阴。

功能:清热解暑,泻火通便,祛热证。

药材代表:黄连、黄芩、金银花、知母等。

凉性:属阴。

功能:降火,清热,除烦。

药材代表:西洋参、薏苡仁、罗汉果等。

节制:属于阳。

功能:散寒,温中,补虚。

药材代表:红枣、当归、川芎、桂圆等。

热度:杨。

功能:散寒,温经,止痛。

药材代表:肉桂、附子、炮姜等。

五种味道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甜、辛、咸五种药材的味道,此外还有不常提到的无知。五毒作为药性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药物酸、咸、甘、苦、辛”。五味的产生首先是由味觉来识别的,也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是对药物真实味道的回应,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五味的功能特点总结为:“酸、苦、甜、辛、咸、软。”

要达到五味的和谐,就必须浓淡适当。第二,要注意各种口味的搭配。酸、苦、甜、辣、咸的配料,搭配得当,使饮食具有各种特色。第三,吃的时候味道不要太浓,太浓了,容易伤五脏,对身体不好。

酸味

功能:收敛、生津、开胃、止汗、治久咳、遗精。

对应器官:肝脏。

代表中草药:乌梅、莲子、芡实、五加皮、五倍子、山茱萸、山楂、酸枣仁。

注意:不容易多吃,会损伤骨骼和肌肉;感冒的人不宜服用。

苦味

功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除烦、疏通大便、治疗咳喘、呕吐等作用。

对应器官:心脏。

代表性中草药:黄连、大黄、黄芩、白芍、杏仁、银杏、金银花、青果。

注意事项:食用过多易导致消化不良、口干、便秘、干咳:体热者慎用。

美味食品

功能:补虚止痛,解除药性,调和脾胃。可用于治疗正气不足和各种身体疼痛。

对应机关:表。

代表中药材:人参、大枣、甘草、山药、麦芽糖、薏苡仁、熟地。

注意事项:吃多了容易发胖,伤牙齿;胃脘痛、糖尿病、龋齿患者应少吃。

刺激味

功能: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头痛、体重等表证。

对应器官:肺。

代表性中草药:麻黄、桂枝、生姜、防风、白芷、阿莎丽、款冬花、菟丝子。。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勿用。

咸味

咸功效: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大便干燥、肿瘤、结核等。

对应器官:肾脏。

代表中药材:芒硝、鳖甲、牡蛎、龙骨、决明子、玉米须。

注意事项:多吃应使血压升高,血流减慢;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患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