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中成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保存,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中国有8 000多种中成药。随着近几十年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随着中成药的普及,其不良反应日益突出。双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是一样的吗?一把双刃剑?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引起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原因;预防措施

[摘要]中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稳定,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和储存,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我国现有8000多种中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也不断出现。随着中药的普及,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二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医学也不例外,因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医;不良反应;原因;预防措施

很多患者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治病强身的错误观念影响,不恰当或滥用中成药,不仅浪费了大量中药资源,也严重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性评价。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辨证选择药物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呈指数级逐年上升[1-2]。合理使用中成药,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在最低限度,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1.1药物的自身因素

药品本身具有双重性,中成药也不例外。一把双刃剑?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引起不良反应[3]。有些中成药也含有毒性成分,如朱砂、蟾酥、川乌、马兜铃、阿莎丽等。过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中毒,导致体内各系统表现异常,中成药包装说明书不清,或农药、化肥污染、变质中药,伪劣品种混杂也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2不合理用药

大多数患者普遍存在中成药无不良反应的误区,对剂量要求不严格,随意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造成积累,导致患者超量服用。部分患者自行服用,如马兜铃、关木通、鸦胆子等。,容易引起肝肾副作用甚至成瘾[3],用药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3辨证不准。

中成药的使用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比如最常见的咳嗽有外感风寒咳嗽、内伤痰咳、肺逆咳嗽、肺燥咳嗽等等。只有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才能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如果寒热不一,药证不符,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综合医院用的中成药多为西药,存在病名套用药名的现象,不良反应在所难免。

1.4具体体质

儿童和老人对药物耐受性较差,更敏感;女性在第三期对许多药物敏感,可引起月经过多、流产、泌乳减少等。中成药中含有的蛋白质等成分有产生过敏物质的基础,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1.5中西药物配伍不当

为了增强疗效或治疗并发症,中西医结合使用是很常见的。中西医结合增加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会。中药是多种成分的天然药物,多种中西药结合在同一个体内,药理作用相当复杂。有的中西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疗效,有的甚至会产生有毒物质[4],如朱砂安神丸这种中成药含汞,相当于西药溴化钠、碘化钠,会导致药物性肠炎。

1.6中成药剂型和生产工艺不完善。

中成药成分复杂,每种中药都含有多种成分。在药理毒理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改变剂型,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不完善,植物蛋白等非药用杂质不能完全去除,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如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加强监管

加强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安全过程,对药物治疗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损伤。

2.2合理用药

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型、剂量和疗程,特别是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原有肝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应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案,中途停药,对需要长期用药者加强安全性指标监测。

2.3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服药后应密切观察其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4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西药合用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据统计,五种药物合用副作用为18%,六种以上药物合用副作用为80%。中西药联合应用应遵循专药兼施、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独特疗效和各自优势的原则,对于单味中药或西药疗效可靠的疾病,一般不要联合用药。

2.5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严格控制中药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量化指标。严格控制中药新剂型的质量,改变给药途径,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变化,中草药中的半抗原可能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增加。同时,由于中药材的复杂性,需要充分考虑其所含成分及在制备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添加剂与有效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严格控制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材的过敏反应[5]。

[参考文献]

林鸿。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素分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10):21-22。

白玉国,张爱钦,刘玲。2002年8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与临床,2003,3(2):153-155。

[3]陆红星。中药不合理使用的原因[J]。时珍中药,2006,17(7):1361-1362。

[4],,丛,,等.我国1990至1999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学,2000,11(5):226-228。

,丁,陈秋超,等.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成药,1996,1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