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炮制寻找答案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药的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工艺。古代又叫“烤”、“修物”、“修疗”。药物经过炮制后,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又便于保存,是中药临床使用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几千年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还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区别对待”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加工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神农时代。在古代,人们用洗、剁等简单的加工方法,使药物干净,服用方便,这是最早的中药加工。人类在发现火的时候,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发,于是用火加工药物,起到了很好的降低药物毒性、调节药性的作用。在于霞时代,酿酒技术的出现为未来的酿酒体系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后来的制盐、制醋、蜜炙等炮制方法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更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

中药炮制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开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1644)是烹饪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加工品种和技术扩大应用的时期。现代(1912之后)是加工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的炮制以前叫炮制。但“焙”字只代表整个中药炮制工艺中的两种火疗方法,不能概括中药的其他炮制方法。为了保留古代炮制的初衷,更准确地反映中药的整体炮制工艺,现统称为炮制。其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技术,“枪”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技术。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就是炮制半夏。到了汉代,加工方法有蒸、炸、烤、烧、炼、煮、用火煮、烧、磨、砸、捣、洗酒、泡酒、酒蒸、苦酒煮、水泡、汤洗、去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与此同时,烹饪的理论也开始建立。例如,在当时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的序言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月子里做;生的熟的,地出来的,真伪是陈新的,各有各的方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了100多种药物的炮制。他还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皮去肉,或有皮去肉,还需花去固,须按配方烧、炼、炮、烤、炼。”"固化它会使它变得非常干净。"可见,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