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的危害
20世纪50年代,许多学者报道了输液中微粒的危害,并对微粒在人体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随后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反复证实,输液引起的临床反应是由于有害颗粒同时进入血管。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微粒造成临床伤害的现象已被发达国家医学界普遍接受。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不溶性粒子。这些有害颗粒,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药液,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可移动且在体内不能代谢,进入血管,会导致急性、亚急性、慢性输血污染疾病。
针对不同情况,输液不良反应可分为短期和长期。最近的反应立即可见。输液时大量颗粒进入血管,部分人会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出现过敏反应、皮疹、瘙痒、肿胀等。有的阻断微循环,引起肌细胞坏死;或者发生类似热源的反应;常被解释为药物刺激,视为正常现象。长期反应:几天后出现过敏症状,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还有隐藏在血管中的颗粒,使人在数年或数十年后患上中风、栓塞等疾病。都是输液感染的。
目前我们比较了解的有橡胶颗粒、塑料颗粒、玻璃碎片、晶体、纤维素、羊毛、尘埃颗粒、碳黑以及大量的中草药胶体颗粒。还有一些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输注后引起患者肢体静脉炎。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的脂肪栓颗粒刺激血管的输注反应。